東游   榕仕

焦點消息

特別報導

華人社區

台灣新聞

大陸新聞

佛州消息

專題評論

現代專欄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阿修伯專欄

飛將軍論壇

高資敏專欄

詩中畫畫中詩

本報前期存檔

華僑新聞首頁

 

 

 

 

 

(四)蘇州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古語,表示出蘇州這城市﹐在地理和人文的觀點上﹐都給人在心理上很高的欽羨。這一帶地區﹐也是被稱為江南魚米之鄉。
一早﹐旅遊社的專車帶我們出了上海繁華的市中心商業地區﹐沿著高速公路往蘇州﹐郊外一片農村氣氛﹐田連仟陌。黃色的菜花和綠色的麥秧﹐配成一美好的天然圖畫﹐在田園之中﹐有不少的老農夫彎著背﹐手提鋤頭在挖土﹐也有一些婦女肩挑著水桶﹐在菜圃間澆水灌溉﹐這些情景反映出中國農村仍是在靠人工勞力來耕種。上海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地區﹐尚且如此﹐在其他地區﹐可想而知了﹗
自上海往蘇州﹐大概約有50哩(mile)的路程﹐中間有一類似休息(Rest Area)的廣場﹐沒有告示牌和標誌﹐廣場是碎石的路面﹐有一很小的店鋪賣些雜物﹐另一邊有一汽油站﹐只有一架加油機(Pump)。在店鋪與汽油站之間﹐有一水泥磚圍牆的棚屋(Shed)﹐在牆的兩側有進口﹐寫著“男界”和“女界”。這是一共公廁所。內面的簡陋及污穢情形﹐實非筆墨所能形容。在此種重要交通要道﹐而有這樣落後而不合衛生條件的共公廁所﹐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蘇州是一很整潔的城市﹐人口據說有八十幾萬﹐這是中國絲織業的重點﹐特產有名的“蘇繡” ﹐有風景﹐有人物﹐有人像等等絲繡品。我們去參觀蘇州有名的私家花園﹐進口有一大牌坊的圍牆﹐上面刻著“拙政園”三個大字﹐佔地約六十畝﹐共分為東園﹐中園、及西園三部份﹐中園最大﹐有彎曲的小徑﹐水廊聯接其間﹐園內有很多很大的古樹﹐更有無數的樓臺亭閣﹐設計非常幽雅。圍牆的頂頭都有一條綠色的龍﹐臥伏其上﹐園內很多的亭閣﹐依傍於湖池之間﹐湖池的面積約佔60%的全園總面積﹐建於唐代﹐為一詩人的住宅﹐所以亭閣的命名均甚使人幻感﹐如“待霜亭”﹐“聽雨軒”等﹐更富有詩意。到明朝時﹐一位禦史辭職回到蘇州﹐買下所有的宅院﹐取名“拙政”。
拙政園一直流傳到現在﹐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其中最大而富有江南特色的園林﹐遊客甚多。
離開拙政園﹐約有半個小時的車行時間﹐經過一些小街巷﹐行人擁擠﹐所以車速很慢﹐到達了運河畔的一個小碼頭﹐有一共公廁所﹐比較清潔﹐也有洗手的設備。碼頭很間單﹐只有售票房﹐我們都已有了票。導遊人員接洽了好幾艘小遊艇﹐有竹建的走廊(相比於Boardwalk)﹐我們由這裡登入遊艇﹐開始泛遊久聞大名的運河。
運河和長城﹐都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設﹐由無數人民血汗和勞力的成果﹐運河成為華東沿海唯一的南北向水路交通命脈。大約有五十尺(只是一估測)左右寬﹐兩岸有大石塊砌的擋土牆﹐大約高出水面十幾尺﹐岸上都有小木屋住宅﹐有好幾艘破舊的貨船﹐裝著青菜、水果、米麥等農產品在一倉式的棚屋前進行買賣。有些婦女在運河畔石階上洗衣服﹐這表示出這裡現在的農村生活情形﹐仍沒有什麼大改變。據導遊人員的報導﹐這運河是很污染的(Polluted)﹐約有半個小時的泛遊﹐到了一座很長的石拱橋(Stone Arch Bridge)跨越運河﹐我們在此下船﹐在拱橋上遠眺運河上下流﹐它不但是中國歷史古跡﹐也是今日社會經濟的大動脈。
沿著運河﹐我們走過一條小街巷﹐兩旁都是舊的木屋毗鄰而居﹐多是老年人﹐有一供居民用的共公廁所﹐有些小店鋪﹐看來是一貧苦的住宅區﹐有很多人坐在門口木凳上﹐以驚奇而無表情的眼光﹐觀察這批來自外方的“怪人”。(因為所穿的服飾大不相同)
蘇州﹐以絲質刺繡聞名﹐我們在蘇州第一絲廠作臨別的參觀。第一絲廠有了六十多年的歷史﹐工廠是一古舊的大樓﹐僱用了很多年輕的女工分別在各個部門工作﹐分有養蠶﹐選取優良的蠶虫﹐成繭及選繭﹐投入沸水鍋中去煮﹐最後抽絲﹐一只蠶繭大約有一寸半長﹐四分之三寸寬﹐形狀像一隻小雞蛋。每隻蠶繭可以抽出約7,000呎的絲線﹐每一個女工都在這裡工作了好幾年﹐有好的眼力和經驗。在刺繡部﹐也都是女工在工作﹐她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彩色畫作樣本﹐她們選擇各色的絲線﹐按照著樣本﹐一針一針地耐心在刺繡。有山水、人物、房屋、動物(多半是老虎﹐因為富有色彩的原故)。我們也去營業部門﹐出售各項絲質刺秀﹐有襯衫、領帶、手帕、圍巾﹐以及其他衣著﹐有好些人(好像是當地人)買了絲被子﹐據他們的廣告是輕而溫暖﹐助你入眠﹗信不信由你試﹐買後不能退貨。一張雙人被﹐索價二千多美金﹗
回到上海碼頭﹐登上了船已是傍晚時光﹐晚上十一時﹐船離了碼頭﹐巡著黃浦口開往南韓釜山。黃浦的風光﹐故國的情調﹐使筆者不會忘懷﹐為故國永遠地祝福﹗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