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入WTO文件定案外匯管制不變 

  華府智庫指出中國可能整合成經濟強權

華僑新聞首頁

 

 

 

 

 

【本報訊】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的非正式會談,十五日凌晨在世貿組織總部圓滿結束,會議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文件達成一致。 
「新華社」引述世貿組織新聞發言人凱斯.羅克威爾介紹,這次非正式會談對中國入世的法律文件作了最後的討論和修改,最後的定稿十七日提交的正式會議予以通過。中國入世的議定書在十七日的中國工作組正式會議上獲得通過後,十一月九日至十三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將就中國入世進行表決。專家認為中國將肯定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票,被獲准入世。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馬德倫指出,由於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中,中國大陸並未承諾開放人民幣在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因此,大陸入會後仍將維持資本項目下外匯管制的現行體制,但是屆時將以為企業提供便利、提高效率為宗旨,建立以銀行為中心的外匯管理方式。 
香港文匯報報導,馬德倫表示,大陸現行外匯管理體制基本符合WTO的規則和國際慣例,入會對大陸外匯管理所帶來的衝擊和政策調整將是有限的。不過加入WTO將使大陸經濟、金融更直接融入國際市場,承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開放經濟所帶來的風險。對於外匯管理而言,入會雖不意味放開不管,但也要積極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的要求,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參與經濟全球化,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和涉外經濟安全。 
馬德倫表示,為此入世後大陸的外匯管理將重點做好以下四項工作:一、更多地通過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利用價格槓杆調節國際收支狀況;二、以方便企業、提高效率為宗旨,建立以銀行為中心的外匯管理方式;三、強化國際收支預警功能,提高涉外經濟的應急能力;四、繼續嚴厲打擊外匯領域違規違法行為,切實保障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公平和效率。
中國時報9月23日報導,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拉迪近期撰文指出,中共的入會為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不可輕忽,尤其中共正加強對外投資,未來可能整合成經濟強權。他也提醒,中共入會將使大陸經濟短期內付出相當代價。
拉迪針對中共入會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指出,中共進行二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之後,正以無人可媲美的速度,整合成為一個全球經濟強權。外貿增加快速,由一九七○年代晚期的二百億美元,攀升到去年的四千七百五十億美元。同時,在九○年代大部分的時間,大陸也是僅次於美國的吸引外資第二大國,九○年代末期,其吸收到的外資更佔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三分之一。 
拉迪指出,外界經常忽略中共也正積極對外進行投資。在九○年代中期,中共已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對外投資國,更在全球排名第八。另外,中共也利用國際債券、證券市場吸收資本,如中國通信、中國石油、中石化和聯通等公司,光是去年在紐約和香港的股市便募得超過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資金。 
拉迪認為,從WTO通過中共入會議定書所定的條款來看,中共入會的複雜性已經超出一般想像:對WTO而言,中共開放市場所做的承諾,遠比十年前世貿處理其他國家入會的影響來得深遠;而中共在議定書所做的承諾,也遠遠超過十年前其他國家入會時所同意的承諾。拉迪認為,中共做了如此廣泛和影響深遠的承諾,短期內付出實質的經濟代價將難以避免。 
拉迪分析,這些短期的代價包括:面對國際競爭,將使大陸部分產業被淘汰,失業率並將攀升;而勞工和資本進行重置,效果在中長期才會浮現,中共領導人面對短期的風險,將會對履行承諾顯得意興闌珊。
外界質疑中共領導人為何會接受嚴苛的入會條件?拉迪認為,在經歷二十餘年的開放之後,大陸人民已習慣了消費和生活水準的穩定提升,但對於中共政權而言也等於賭注加大。儘管中共高層對於經濟改革的細節屢有爭辯,但大家對於經濟成長可以鞏固政權的看法,幾乎都無異議。加上近年大陸民族主義高漲,雖然無法掩蓋經濟優先的政策,但盤算之後,接受WTO的要求,融入國際社會似乎是目前最佳的途徑。
另外,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給中共領導人上了一課,他們學到產業全球化已是無可取代,而且中國若能參與其中,將是利大於弊。
拉迪認為,中共領導人已體認到,參與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簡單的降低關稅而已,同時也必須發展市場經濟。他舉中共入會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的話驗證:「計畫經濟的國家無法參與經濟全球化,為了成全球經濟體系的一份子,中國經濟必須變成市場經濟。」 
拉迪認為,中共入會後,美國這個世界經濟龍頭將對中國的內部經濟改革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些作法大多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例如開放外資投資中國的電信、銷售、金融服務等行業,對於該些行業領先的美國而言,將可創造更多的機會。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