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世紀首航新書發表無關選舉 

 強調接受九二共識等於放棄中華民國

    

華僑新聞首頁

 

 

 

 

 

近來引起朝野熱烈討論的陳水扁總統新書「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將於三日舉行新書發表會,負責出版業務的圓神出版社一日起也著手進行這本書的舖貨工作。

【本報訊】引發政壇震撼的陳水扁總統新書「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11月3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陳總統在會中表示,這本書是他對政權輪替五百天的沈思,是一本對自己、人民與歷史負責的書。不過陳總統也慨嘆︰大家太心急了,很多媒體以及政治人物,在沒有看到或看完這本書就急著反應,在速度與深度之間應該有所平衡。 
陳總統的新書發表會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行,雖然新書內容引發新一波政壇口水戰,不過發表會卻是刻意降低政治味。除了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外,受邀出席的貴賓清一色是文化界人士,包括作家柏楊、平路、電影導演林正盛、藝術工作者陳琪等人。包括誠品、金石堂、新學友、何嘉仁等全國各大連鎖店的負責人,也出席了這場發表會。 
第一夫人吳淑珍在會中則指出,為了這本書,圓神出版社發行人簡志忠長時間多次出入官邸,陳總統親自校稿三次,一遍又一遍,有時還校稿到凌晨三點。原本六月出書的時程也因故延後,沒想到一出書就引起震撼,但無論正面或負面的批評,最後都留給民眾做見證。 
對於這一個禮拜以來的新書效應,陳總統表示,他不是第一個出書的現任總統,以前有「蔣公嘉言錄」,李總統時代也有「台灣的主張」。他表示,這本書的內容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喜歡,但是他上任五百天向人民、歷史負責、坦白、誠意的表達,新書與選舉一點關係也沒有,如果是選舉文宣就不是這種寫法。 
陳總統說,他感謝外界對於總統新書的討論,不過他覺得大家太心急了。他以「驚濤駭浪」形容政權移交關鍵一百天,外界就立刻大作文章,不從制度面探討,反而討論他與前總統李登輝的關係起了變化,之後「李登輝先生的背影」一文披露,當初急著做反應的人才知道自己錯了。 
陳總統再舉例,他的新書明明寫著,有些人離開國民黨是自己的選擇,怎麼能「放任」支持者去包圍國民黨中央黨部?但卻有人誤會他用的是「發動」二字,但這兩個字差了十萬八千里,顯示大家都太急了,急著做反應,一篇文章不能代表一切,大家應該把整本書看完。 
陳總統說,他從未說過政權移交時,政府重大檔案全部付之闕如,書中寫的是「檔案並不完整」,特別是某些重大事情,國安會連一份會議紀錄都沒有,但並非所有的檔案都如此。他曾經看過許多國安會的訪談、財產、印信、報告等清冊,但是有些重大事件卻連會議紀錄都沒有,包括大家關心的「兩國論」、「科索沃」、「九六年飛彈危機」等檔案資料、會議紀錄在哪?還得幕僚去找。 
陳總統指出,國安會檔案必須靠人的協助才能找到,人不講、不交出來,就找不到,這是不對的。國家檔案的交接不是口授心傳的武功祕笈,而是整套國家典章制度如何建立的問題,這才是他出書的重點。
不過陳水扁總統在新書發表會上再度強調無法接受「九二共識」,他指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一中原則其實就是「一國兩制」,是想把台灣香港化、特區化、地方化。他指出,如果他因為外界的壓力接受了「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就等於放棄中華民國,消滅中華民國,「我這個總統還做得下去嗎?」 
陳總統說,對岸的一個中國原則與美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其實是有出入的,就連我們國內對於何謂一中,看法都同樣有分歧。在處理兩岸議題上,如果能夠妥協、讓步的議題,他從來「二話不說」。如經貿政策的改變,有些就因為牽涉到工商與人民利益而改變,但是有些問題相當嚴肅、複雜,就不是接受或不接受的說法可以涵括。 
陳總統指出,連海基會人員都說沒有九二共識,要他怎麼接受?就算他接受了,相信多數國人也不會同意。陳總統說,對岸對「一個中國」的問題一直迴避,現在則漸漸清楚,所謂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一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就是台灣香港化、地方化、特區化。 
陳總統強調,他必須捍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能在「一國兩制」上被消滅,如果中華民國被消滅了,即使其他條件再有利,台灣也不過是「第二個香港」。 
他說,現在有些人不斷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現在又要為「三通」接受「一個中國」,放棄中華民國。陳總統反問,如果為了三通放棄這些原則,「我這個總統還做得下去嗎?」 
陳總統再以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政策為例指出,這項政策我方政府其實已作好百分之百的準備,但如果只是台灣片面宣布,對岸不配合、不點頭,跟小三通一樣,我們開放了他們不來,大家對結果會滿意嗎?他呼籲台灣觀光業者要了解,不是政府不願意開放,而是對岸泛政治的處理態度,讓政府不知該如何開放。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