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與縣市長大選落幕


 戒慎因應政局傾向兩極化

    

華僑新聞首頁

 

 

 

 

 

親民黨選前最後一夜造勢十一月三十日選在台北縣中正河濱公園舉行,現場氣氛熱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除介紹親民黨北部所有立委候選人外,也強調親民黨堅持中道思維、專業問政、理性制衡,已讓台灣人民看到民主政黨的曙光。

民進黨在此次立法委員選舉共取得八十七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黨主席謝長廷(左)與祕書長吳乃仁(右)1日在中央黨部,將水注入象徵立委席次的水管中慶祝勝利 。

【本報訊】台灣的立法委員和縣市長大選已經在十二月一日落幕。在縣市長方面,泛藍軍的國親新三黨總共攻下了十四席,民進黨則保有九席。在立法委員方面,民進黨和親民黨都大有斬獲,台聯黨也異軍突起,國民黨的空間則被大幅壓縮。這兩個選舉都傳出了台灣政治兩極化的訊息。 
從縣市長選舉的版圖來看,除了台北縣、雲林縣和南投縣以外,泛藍和泛綠的政治版圖幾乎和去年總統選舉時一樣,也就是藍軍在北部、東部和外島獲勝,綠軍則囊括中南部。 
只不過在去年總統大選中藍軍得票較多的縣分都是以宋楚瑜獲得第一高票,而此次藍軍在各縣市長選舉中獲勝的絕大多數都是國民黨的候選人。從總統大選到此次的縣市長選舉,台灣南北政治兩極化的趨勢獲得更進一步的加強。這其中省籍和族群的問題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立委選舉也顯現了兩極化的趨勢。國民黨由於親民黨的出走,因而大量失血。在得票率方面,國民黨由百分之四十六降到百分之二十八,少了十八個百分點,而親民黨的得票率正是百分之十八。 
由席次上來看,國民黨和親民黨的席次相加仍然過半,達到一二一席,和民國八十七年時國民黨獲得的一二三席幾乎一樣。從這一點來看,國民黨的衰落和親民黨的興起正是一體的兩面。這種狀況和民國八十四年立委選舉新黨興起時非常類似。 
當時新黨從國民黨出走,它的得票率(百分之十三)和國民黨得票率(百分之四十六)之和幾乎就是三年前國民黨在立委選舉中的得票率(百分之六一.六)。我們可以說,在民國八十四年時新黨分裂了國民黨,在三年後新黨的耗弱又使得國民黨的力量相對增強,重新掌握了立法院。 
一日大選親民黨又在更大的程度上削弱了國民黨,重複了民國八十四年的態勢,然而親民黨卻必須看到新黨暴起暴落的殷鑑。最重要的是,親民黨在意識形態的光譜上是比國民黨偏統的。親民黨在泛藍軍當中取得重要性是代表右派的選民更加向右移動,也就是深藍色在藍軍中的影響力更增強。在左派(獨派)的情況中也是如此。 
由前總統李登輝所主導的台聯黨是比民進黨更趨獨的。他們的異軍突起增強了綠軍中深綠色的力量,對於未來政府政策的影響力絕對會大過以往的建國黨。當深藍和深綠增加時,台灣的政治就兩極化。在兩者之間摻藍夾綠的候選人(例如台北市的兩陳)便被夾殺。因此不論從地方縣市長的選舉、或是立法委員的選舉來看,台灣的政治都是趨向兩極化的。而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認同投票。 
所謂認同投票就是依據選民本人的身分認同,來尋找相對應的政黨來支持。民眾的認同眾所周知主要是集中在省籍、國家意識和統獨。這三者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但是彼此的相關性很高。大凡有這一類認同問題的社會在民主化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激烈的族群對立,那是因為挑動認同的原始情緒是動員群眾、獲取選票最簡易的方法。 
而當有一個陣營明白地祭出族群大旗的時候,受到威脅的陣營也一定以族群回應。於是雙方相互激盪,社會原有的裂痕便加深加大。原來是老一輩的歷史情仇此時也烙印到年輕世代的心目當中。這並不是台灣所獨有的現象。 
東歐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民主化之後透過選舉把一個國家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台灣在民主化之後的選舉在相當程度上是認同掛帥,其實有它結構上的因素,也就是反映和強化了社會上的認同分歧。就是在這個環境之下,「省籍問題」被上綱為「族群問題」,不同群體間的文化差異被凸顯成政治上的對立。十年的民主化和選舉下來,各個政黨主要是以國家認同相區分,在選舉的時候也是以對立的集體意識相攻擊。 
所以我們的政黨沒有左右之分,只有統獨之別。我們的選舉經常不是檢驗政府政策的績效,而是區別不同的集體和國家意識。這些都是較為落後的民主政體的標誌,而我們都有。 
台灣有沒有可能跳出認同的鏖戰,而移轉焦點到公共政策和經濟議題的辯論?選民有沒有可能從認同投票轉到經濟投票?這一次的選舉,尤其是中央立法委員的選舉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在過去台灣的經濟一般而言是運行順利、成長快速,即使受到國際上重大景氣變動的拖累,也能迅速反彈。因此在過去,經濟議題對選民的意義相對有限。 
然而從去年開始,台灣經歷了一個源於本土,而後又被國際不景氣所增強的經濟危機,其深度和廣度都是無前例的。 
在一般正常的民主體制之下,此時舉行選舉必然是以經濟議題作為主軸,在野黨會辯難執政當局,要其為經濟表現負責,而執政黨則會努力辯護、並提出改進的方案。就選民而言,除了兩邊「死忠」的少數之外,會依朝野所提的政策和表現來決定投票的方向。通常此時執政黨就會在選票和席次上受到懲罰。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原先支持執政黨的選民有一部份會不去投票,或是轉投在野黨,這些都是民主體制的常例。如果在野上台,而經濟表現仍不能讓選民滿意的話,就會出現另一次的政黨輪替。於是在朝在野,一以執政表現為斷。人民當家作主,就是以此表現出來。 
然而在競選活動當中,我們看到各政黨造勢的主軸不是辯論經濟議題,而是重拾認同爭議。在確定認同作為選戰主軸這一點上,前總統李登輝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他將此次選舉定位為過去十二年在他主政時期所建立的本土化路線的保衛戰。台聯就是為此建黨,而李登輝也是為此重入政壇。 
認同議題既然被挑動,各黨迅速投入,「藍」、「綠」的色彩學所代表的就是不同的集體認同。正是在這種情境之下,我們看到群眾固守認同立場,並且從這個基本的角度來詮釋經濟現象。於是我們看到在經濟危機下,台灣的政治進一步依著認同的軸線而兩極化。 
親民黨和台聯黨的興起正反映著這個總體的趨勢,南北的差異也由此凸顯出來。選舉過後,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更為分裂的台灣面對著已經發生的經濟危機,和險惡的國際與兩岸關係。這是朝野都必須戒慎恐懼的。 

陳水扁選舉精靈

雖然不是候選人,但這次立委與縣市長的選舉,不論從議題的設定,選舉節奏的掌握到人氣的鼓動,陳水扁都是核心人物,在執政成績不佳的情形下,依舊能在國會選舉取得大勝,不得不令人佩服陳水扁的選舉能力。 
從籌組經發會起,就有為民進黨的選舉負數消毒的味道,正如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所言,當各政黨代表透過經發會達成三百二十二項共識後,等於各政黨在財經議題上自動繳械,所有財經議題都在政府的抽屜裡,在野黨可能的批評,政府都有朝野認同的解決方案,讓扁政府最被詬病的財經政策,反而無攻擊著力點。 
彌補了選舉的缺口後,陳水扁在十月底透露「世紀首航」的新書摘要後,便一步步的主導所有選舉的議題,被陳水扁點名批評的政治談話節目,幾乎是繞著陳水扁丟出的話題打轉。 
陳水扁清楚的了解,掌握住議題,就掌握住選舉的方向,透過新書的發表,陳水扁卸除了執政不利的責任,核四的風暴是行政院自行宣布,他聽到時也很驚訝,工時案是連戰未信守承諾,不管民眾相不相信,總之陳水扁提供給支持者一個說法,一個說服自己繼續接受陳水扁的說法。 
緊接著,陳水扁透過九二共識的接受與否,劃出了本土、非本土的楚河漢界,透過批評在野黨亂刪預算,給國會扣上亂源的帽子,原本立委選舉是執政黨政績優劣的公投,但在陳水扁巧妙的運作下,卻成為對國會滿意與否的投票,這個議題走向是對陳水扁最有利的方向。 
當朝野對決的氣氛拉拔到最高點時,陳水扁卻又立即轉個方向,提出國家安定聯盟的構想,向人民訴求自己才是穩定的力量,為此陳水扁還破例以總統的身份分批與媒體座談,完全攻佔媒體的版面與走向。 
透過陳水扁或明或暗,或軟或硬的助選方式,終於穩固了民進黨的基本盤,拿下國會第一大黨的位子,證明了民進黨是個能征善戰的政黨,陳水扁是個最強的候選人,但陳水扁是否是稱職的領導人,則要看未來二年半的表現。 

李登輝道行高

老將揮舞起來,撼動政壇依舊,李登輝,這個讓國民黨一分為三的推手,雖然退出黨,還是重擊國民黨,整個政局演變,似已盡付李登輝笑談中;而選後,群策會和國家安定聯盟,扮演地猶如他雙翼,二年半後總統大選樣貌隱然成形。 
由於李登輝領導的台聯和陳水扁的民進黨勝選,國內政黨勢力已經形成一個不等邊三角形,綠軍據以最大邊,合作與否猶未定的國民黨和親民黨,只得在兩個短邊拉扯,而這拉扯,不只是政黨資源爭奪,事實上,也代表著國、親兩黨在總統大選的矛盾,依然深刻準確地掐住兩黨合作的脆弱處。 
李登輝此番出手,對總統敗選氣勢孱弱的連戰,又是一擊。在國民黨大敗後,已形同提前在總統大賽中出局,但這還不止,李登輝早已預告,成立台聯只是第一步,選後還有第二步、第三步,以三部曲處理這個偏離他路線的國民黨。 
先是李登輝麾下的台聯,一定程度挖走了國民黨本土派的票源,接著,他口中選後的第二步,就是群策會,它雖然標榜的是行動智庫,但它可能會是最富政治味道的民間組織。 
綠軍勝利提供了群策會運作的氣候條件,由於它名義上是民間的行動智庫,讓參與的國民黨員沒有政治道德上的負擔,如果連戰沒有足夠精巧的政治手腕處理,這可能就是質變的開始,一旦展開,連戰領導威信進一步衰微將無可避免。 
在這裡,使命感極強的他,一定是堅持看到他認可點頭的本土政權(陳水扁政權)順利執政、連任,他年歲已大的身子,才會稍事歇息。 

宋楚瑜統合泛藍

一日晚間的開票結果證實,宋楚瑜天王光環並未如批評者先前所言般的「盡褪」,親民黨首次試金就有不錯的斬獲,更令人好奇,宋楚瑜的下一步是什麼。 
親民黨本屆立委選舉得到一百九十一萬票,儘管未如宋楚瑜在總統大選時得到四百多萬票,但是,一般認為立委多席次選舉有別於總統大選的單一選舉,候選人素質並不齊一,知名度更是高低有別,宋楚瑜能婉拒幕僚勸阻,冒著被質疑光環盡褪的風險,堅持與立委選舉掛鉤,並使親民黨席次超越原先設定的「高標準」,已用行動確立他的「天王地位」,即使面對強敵陳水扁總統和國民黨內可能接班的二代人選,宋楚瑜也至少已通過下屆總統選舉資格賽。 
不過,宋楚瑜本人對於外界頻頻祝賀,卻顯然沒有太多欣喜,甚至因擔憂國民黨可能分裂而「勝中無喜」。事實上,面對未來選舉越趨明顯的「藍綠南北大對決」態勢,區域立委選舉,大家還可以合作不成各選各的,但是宋楚瑜如果不能得到泛藍軍支持,將無法抗衡綠軍統帥陳水扁,因此,國民黨內部勢力消長對宋楚瑜而言就已非「事不關己」,但曾在國親合作一事上飽受國民黨幕僚「防宋」之苦的宋楚瑜,該如何越過重圍,在最短時間內直接與連戰接觸,雙方又能否再次盡釋前嫌,都將是宋楚瑜必須要克服的挑戰。 
除了與國民黨的關係外,宋楚瑜與民進黨的互動,也是下一步必須面對的課題,因為在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民進黨成為第一大黨,總統將更有理由大談組閣、國安聯盟組成,即使曾飽受扁宋會誤解之苦,宋楚瑜仍不可避免的要與民進黨和陳總統接觸,如何預防再被泛藍選民解讀為「夜奔敵營」,又要如何替親民黨真正取得「戰略制高點」有利地位,向前跨出的每一步都要相當謹慎而小心。 

宋馬整合知易行難

在這次立委選戰中,由於國民黨與親民黨席次的消長,讓泛藍陣營的角力有了另一番新形勢,這樣的選舉結果直接牽動未來泛藍軍在二○○四年總統大選時的競合關係,究竟泛藍軍是否能整合出一組人選與民進黨的陳水扁總統相抗衡,宋楚瑜與馬英九兩人能否化解內部矛盾,都是重要的關鍵。 
雖然今年選的是縣市長與立委,但不可否認外界都將這場選戰定位為去年總統大選的延長賽,既然是去年總統大選的延長賽,那麼選舉結果的勢力消長,很清楚的便是二○○四年總統大選誰有資格晉級的初賽,國民黨主席連戰在首次挑大樑的選戰中不幸打了敗戰,連戰不一定就完全出局,不過顯然他想再競選總統的困難度會相對提高。 
接連兩次敗選,對連戰而言是非常殘忍的事實,雖然連戰在國民黨內是公認最無爭議的共主,但不可否認,連戰缺乏領導者的魅力,讓他對內無法凝聚黨內的向心力,對外無法開拓國民黨的選票空間,所以當親民黨可以打出宋楚瑜牌,台聯可以打出李登輝牌、民進黨可以打出陳水扁牌時,國民黨的選將卻很少拿連戰來背書,這樣的現象對連戰真是情何以堪,但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連戰參選下屆總統機率低,那麼黨內的明日之星台北市長馬英九就成了國民黨唯一的王牌。然而馬英九要想在國民黨內脫穎而出並非全然無阻力,國民黨以往就有拒馬的心結,再加上馬英九這次在全省輔選,並沒有開出紅盤,讓馬英九與黨中央看了心驚,尤其是責任區的台北市選情出現逆轉,也讓馬英九備感壓力。 
馬英九輔選並不如預期理想,但是宋楚瑜所領軍的親民黨卻開出亮眼的成績單,再一次檢証了宋楚瑜的基層實力不容忽視,親民黨雖然因此而難脫「一人黨」的包袱,但是宋楚瑜的隻手擎天,卻也讓政壇不敢小覷宋楚瑜的爆發力。 
宋馬兩人都有優勢,但是不可否認兩人存有一些心結,就拿選舉期間兩人都儘量避免同時出現為例,就是不想去硬拚,兩人也無意在這樣的競選場合去測試自己的實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選戰期間,親民黨副主席張昭雄曾經單挑馬英九,質疑馬英九的魄力有問題,當時張昭雄此話一出,不少敏感的政壇人士都嗅得出來,張昭雄可能在幫宋楚瑜掃除障礙。 
馬英九雖然在全省輔選中掀起旋風,但是若仔細檢視馬輔選的語言,可以發現馬的輔選語言並不熟練,比之於當年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所組的寶島希望助選團的火力,顯然有不足之處,再者馬英九雖然所到之處吸引不少人潮,但是這些慕名來者多於認同馬英九的理念,這也是馬英九不得不重視的危機,就如同他自己體認的一般,高民調並不一定就能落實為選票。沒有基層扎實的耕耘,就不能開出美好果實。 
這次選舉結果明顯看出,台灣的政治版圖已被切割為泛藍與泛綠兩大集團,因此未來若泛藍軍想奪回總統寶座,勢必進行內部整合才得以與陳水扁一拚,否則還是會再重蹈讓陳水扁漁翁得利的情形發生。但是泛藍軍在縣市長選舉的整合結果並不理想,實力也就相互抵銷,由此可見,整合是知易行難的工作,泛藍軍能否克服,存在諸多變數。 

四種趨勢與反省

審視整個國會與縣市長選舉過程與結果,有幾個趨勢仍要特別加以矚目。 
首先,民進黨主導國會的時代可能來臨。民進黨以國會87席,加上台聯的13席,已經有100席,若再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立委和無黨籍立委,形成國會主導力量已隱然成形。這次國會選舉,可謂是民進黨的大勝。然而,民進黨必須小心的是,如果過度權謀,為結合為最大國會主導力量而犧牲原則,將使得充滿期待的選民失望。同時,為了結盟而與「利委」結合,最後將不能免於在各種法案、預算案中,遭到利益的裹脅。這對長遠的發展不利。 
其次,隨著國會結構丕變,政治板塊大轉型的時代必然來臨。一個弱化的國民黨將失去約束的力量。國民黨不必然會兵敗如山倒,但原本的氣勢已經消失,會不會分裂,是下一階段觀察的重點。反之,親民黨的崛起,會成為另一股勢力。國會的政治結盟與分分合合,可能成為常態。這將加重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如果民進黨有足夠的包容力,或許衝突不會加劇,但如果民進黨挾勝選餘威,試圖強勢主導,以後的台灣政局將難有安定。台灣經濟會如何,實難樂觀;而兩岸關係將充滿不安。這是最令人憂心的所在。 
第三,南北差距的格局在形成。原本,台灣南部,尤其是農業縣,是國民黨執政的鐵票區。現在,這整個系統隨著執政權的喪失,已經宣告瓦解。事實上,以往民進黨最容易在城市地區取得執政權,尤以北部縣市為然。但曾幾何時,民進黨轉攻南部成功,彰化以南,縣市長選舉皆由綠軍取勝,反而是曾具優勢的北部地區,紛紛失去執政優勢。這整個過程,有如歷史的辨證,南部現今所發生者,其實是北部的歷史再現。然而,它的令人不安是由於政治人物有意的撩撥,南北對立的政治形勢隱然成形。民進黨執政者應以全國的執政為念,切莫重南輕北,以避免加速對立。否則將失去下次全國總統大選的支持。 
第四,新政治期望的升高。這一次最特別的是,一些地區的老將,紛紛落選。而新人反而以形象清新、政治語言接近年輕族群,以最高票當選。這種跡象顯示了選民已經厭倦了舊政治的利益糾葛,而期望於新政治氣象。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新人所吸引的是年輕一代的選民。政治人物應了解,年輕一代的政治期望,將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就檢討層面來看,這一次選舉還是有許多有待反省的地方: 
其一,民調的影響與干擾作用已經非常明顯。有不少形象操守良好,民調支持度非常高的立委,都因民調太高,最後竟告落選。例如施明德、丁守中等人就是典型。這些人並不做配票的動作,交由人民選擇。可是在選舉過程中,反而因為高聲望,以高票落選。但一些形象非常有問題的人,在政黨配票的操縱下,竟當選了,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當然,這不能責怪政黨的配票,因為,要有效配票還要靠選民的自動配合。但民調的高聲望與當選成反比,恰恰好反映出民調是否適合在選前發布,有檢討的必要。 
其二,整個台灣的選舉文化以衝突為主軸,甚至成為一種必要。不論是族群衝突、省籍矛盾、省籍對立、政黨對抗等,都被拿出來當話題,其結果是少部分不理性的選民也跟著抓狂。有人到其他政黨的總部去打砸,有人丟雞蛋。整個就是對非理性的鼓勵。如果候選人真是如此,也就算了,一等到選舉結束,各政黨負責人又都發表談話,呼籲選民要理性、和平,選舉結束了,要回到正常生活。這簡直是荒謬之至,誰說選舉可以是一種理性的假期?正常生活的脫軌?這樣的選舉文化不改,台灣的選舉只會愈發向不理性沉淪。這樣的民主風氣,又豈是台灣民主之福?我們希望以後各政黨要自制,否則,台灣只能向非理性的黑暗世界沉淪。 
其三,政治過度動員的危機。這一次選舉有如總統大選的再現,彷彿只有總統大選、選舉勝利才是正事,渾忘政府所應做的事。不僅政策辯論缺乏,連地方政治人物也只跟著政治明星轉。我們不反對政治明星,但僅僅有政治明星的政治,絕對不是正常的政治。台灣的政治文化,確實有必要向政策辯論走,否則,只有一堆瘋狂的政治明星和星迷,台灣還會有希望嗎? 
其四,政治語言的粗暴化非常嚴重。看看那些政治人物的語言,將對手作最惡劣、最不堪的形容。連「滾回大陸去」都可以說出口,而且還是出自前任總統,簡直是最惡劣的示範。想像美國大選會有「叫黑人滾回非洲大陸」的嗎?這種惡化的示範使台灣文化素質降低,影響了下一代,以至於連棒球場都出現叫外國球隊滾回去的標語。政治人物的語言使用,能不慎乎? 
不管如何選舉總算結束了。一個政黨的成敗,是一時的,但整個國家的前途,卻是長遠的。民進黨在為勝利慶祝的同時,也該想一想,以後再無國會可以指責,政治責任將無可推卸。選舉的結果,也是選民一種嚴肅託付的開端。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