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戛納電影節證明數碼化已成電影新趨勢 

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於5月15日在位於法國南部度假勝地戛納開幕,數以千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明星、導演、發行商雲集於此,參加這一為期兩星期的規模龐大的影展。圖為《星球大戰》電影魯卡斯16日被記者包圍的情境。(路透社)

<- 中國影星鞏麗5月16日在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的紅地毯上向影迷們揮手致意。(路透社)

^ 美國演員、評委沙朗•史東(Sharon Stone)出席開幕式。(路透社) ^ 法國演員Julie Delpy出席其電影放映式。(路透社)

本屆戛納電影節的一個新趨勢是電影攝制的數碼化。從《星球大戰》到伊朗的小製作影片,數碼攝像機給了導演自由創作的新手段,無論是展現令人眼花撩亂的星際宇宙,還是個性化的私人隱密。

在入圍競逐金棕櫚獎的15個國家和地區的22部作品中,有四部參賽影片採用數碼機製作,它們風格各異,來自不同的國家:中國、俄國、英國和伊朗。

戛納電影節的組織者思想開放,今年有兩家劇場配置有數碼放映機,並邀請了約10位導演討論數碼化問題。

這些影片的導演選擇數碼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發現數碼機體積小,不需要人數眾多的製作人員,即省錢方便。有的更單純:只因想使90分鐘的影片更易攜帶。

伊朗導演阿巴斯( Abbas Kiarostamii)的影片《十個》(Ten),講述六個婦女的情感生活,數碼機使導演發現新的表現方式,"影片發生的地點是車裡,空間狹小。必須忘掉攝像機,只作為目擊者。"

俄國導演索可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俄羅斯方盒》拍攝於聖彼得堡的Hermitage博物館,而且是90分鐘連續攝制。

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任逍遙》,是即興式的,賈樟柯表示,數碼機使他在攝制時可以自由移動,轉換角度。

魯卡斯(George Lucas)無疑是電影數碼化的先驅,其最新攝制的《星球大戰前傳2:克隆人攻擊》將於今天在全美上映。影評家百般挑剔,其中之一就是攻擊他因大量運用數碼技術、忽視人物性格的塑造,致使人物"喪失靈魂',儼如木偶僵屍。反對者的另一個指責是,影片缺乏景深,顏色偏暖。

魯卡斯的辨辭是,數碼攝制提供了多種新的可能性,在攝制第一部《星球大戰》時許多難以表現、處理的場景現在借助數碼得以實現,"我現在可以做先前不能做的事。"

支持者認為,由於數碼機不需要大批人員和昂貴的膠片,因而使許多錦囊羞澀的導演得以實現自己的夢想。不管怎樣,電影數碼化似乎已經成為趨勢,電影製作業的革命正在悄然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