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雖未盡完美 仍須奮發向前

耶魯大學校長李文 林國賓譯

九一一事件對於我們個人的生命、整個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其意義究竟為何?無庸置疑,這些問題仍將是未來我們亟思探討的所在,因為九一一讓我們知道,阿拉伯世界尚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去瞭解,不論是激進還是溫和方面;還有,別人眼裡的美國為何?以及造成極端怨懟及暴力的可能原因?

就我個人而言,九一一使我想到幾位歷史名人,一些是近期的人士,一些則已是時空皆遠。當中有我最崇拜的美國偶像,像是美國總統傑佛遜、亞當斯及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這幾位美國名人同時與一位舊世界時期、但卻能預先洞悉新世界的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齊名。托氏又可讓人聯想到以英國哲人及飽富歷史觀點自娛的拉脫維亞猶太人柏林(Isaiah Berlin )。我記憶可及的每位偶像,以及在我腦海裡的篇篇歷史,都有助於使我瞭解九一一表相下的更深層意義,以及經歷九一一後,我們所身處的世界。

從傑佛遜及亞當斯兩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強烈的美國宿命觀,在此我所要說的並不只是他們兩人所主張一個新生的國家必得往外擴張的先見之明。傑氏及亞氏深信,美國信守個人自由及民主政治的理念也將擴散至全球各個角落。在傑佛遜的眼中,個人自由與民主制度的推行,加上科學及教育的發展,必能持續促進人類物質與精神情況的改善。一八二一年,傑佛遜行書給亞當斯時指出:「儘管野蠻及專制再次阻隔歐洲自由及科學的發展,但美國仍將致力於為他們保存及重建自由的努力;簡而言之,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美國獨立建國所點燃的自由之火,已延燒至世界各地,不會被微弱的專制力量所撲滅。」

思想家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曾如此定義心理分析的目標:「本我(id)在哪,自我(ego) 就在哪。」這也就是美國政府的目標所在。在面對如九一一這樣的恐怖暴力,面對其他部份國家對我國甚為明顯的非理性怨恨,祭出嚴厲的對策將是必要之舉。我們必需體認一個客觀的事實:貧窮、營養不良及疾病導致怨恨,但我們也必需了解根植於非理性怨恨的原因、認知無法妥協的歧異,並找出一個與他們和平共處的方式。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但若以正確的角度觀之,我們也必需認知到九一一並未改變所有事情。當諸位離開校園,你們將投入一個由科學及科技所帶領的革命性轉變,我們必需盡力減緩貧窮及營養不良、保護地球環境免於進一步惡化、延長人類壽命及改善其品質。我們同時必需持續發展科技,以完成上述的非空想目標。我們所欠缺的僅是意志,諸位手上握有能製造個人快樂及公眾之益的機會,我相信各位也將勇於迎接這項挑戰。

當你們瞭解畢業後將身處的世界,九一一以後的世界,我再向諸位推薦一位我個人偶像所說的一句名言,一句我長久以來信守的座右銘,猶太詩篇:「你雖沒有完成任務的重責,但你也休想置身事外。」

我們無法建造一個完美的世界,但我們必需奮發,諸位必需努力向前,為了你們的家庭,為社會,為國家,乃至於整個世界,以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為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