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家

【本報訊】目前,中國企業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誰?2001年12月零點集團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等10個城市4236名市民的隨機抽樣調查,得出了以下調查結果:

中國經濟時報7月26日報導說,中國市民中印象最深的10大中國企業家分別是:李嘉誠(長江)、張瑞敏(海爾)、劉永好(希望)、柳傳志(聯想)、張朝陽(搜狐)、倪潤峰(長虹)、徐明(實德)、王志東(原新浪)、楊瀾(陽光)、吳士宏(TCL)。

由各行業業內人士評出的中國企業家綜合形象評分前21名分別是:王石(萬科)、劉永好(希望)、張瑞敏(海爾)、李書福(吉利)、仰融(華晨)、潘石屹(紅石)、尹明善(力帆)、徐少春(金蝶)、王文京(用友)、劉偉(佳都國際)、鄭永剛(杉杉)、李如成(雅戈爾)、柳傳志(聯想)、史玉柱(健特)、倪潤峰(長虹)、郭為(神州數碼)、吳力(和光)、王志東(原新浪)、丁磊(網易)、葉克勇(中華網)、張朝陽(搜狐)。

零點集團通過調查發現,這個時代充滿了更為自由的氣息,人們掌握了更多種資源與途徑使自己成為名人雅士,而工商界名人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力軍。自古,名聲可為利益,也可為負累,對于個人如此,對組織亦然。"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組織化背景的名人會招致組織化的競爭力,大組織的大名人則會導致更為嚴峻的挑戰。從管理上而言,個人由無名而成名,其中的資源投放與利用效果是有規律可循的﹔同時由無名而成名帶來的所要面對的社會因素也會更趨復雜化,則原來朴素的控制之道,必然要轉歸為精確的控制之道。

調查還發現,以改革開放為起點,中國企業中的企業領導人對于自身領導形象的管理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

階段之一: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此階段企業的領導人基本上沒有自身的形象曝光意識,民營企業領導人基本上仍然是具有一定負面社會含義的角色,以致于當時的國家領導人要特別對他們賦予"光彩"的鼓勵,而國有企業領導人則主要依循作為勞模或者改革典范的機會,而獲得政治性的表彰。

階段之二: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企業負責人有初級的形象曝光意識,出現了諸如企業廣告中有負責人照片,利用年節由企業負責人向公眾問候等表現形式。但形象特征較為粗糙,使用低劣的包裝手法,相信許多人都會記得當時不少曝光的企業負責人"坐在辦公桌前手持電話"的典型形象。

階段之三: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事業、理念、形象綜合曝光的企業家,出現了一大批具有知名度的創業人士,企業家開始重視個人形象對于企業形象的作用,開始利用塑造企業家形象的手段去開拓市場。目前知名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淵源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企業家形象的不足在于形象定位缺乏系統管理,對于知名度升高的風險性缺乏應有的估計,對于"成也媒體、敗也媒體","新聞捧殺、新聞棒殺"的局面難以掌控。

階段之四:對于企業本身(對規則的尊重、發展選擇、個人錯誤等)的危害性(貢獻自不待言)有充分認識,對于領導人形象與企業形象的牽連性有足夠估計,對于領導人個人與企業組織間的行為邊際有清楚界定,對于所要形成的影響力效果與方式有明確認識。在這個意義層面上,把企業領導人不僅僅看作是企業的貢獻因素,也將其視為風險因素,不僅要發揮其引導作用也要限制其負面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的對于企業領導人的行為和形象的管理體系。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