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認為春節淡化是必然趨勢

【 本報訊 】南昌2月9日電,七天春節長假轉瞬即過,越來越多的人卻開始感嘆"年"味越來越淡,兒時過年的種種美好記憶已難再現,眼前只剩下一個"累"字。對此,江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王明美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世界文化交融加劇,春節承擔的傳統功能大大弱化,春節的逐漸淡化已成必然趨勢。

由於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生產力比較低下,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比較匱乏,便企望通過節日的方式好好吃上一頓、玩上一回,使春節在誕生之初便承擔著"吃"與"玩"的功能。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不再需要以過年的名目海喝猛吃,平日裡的吃喝與過年已無太大區別,而文化娛樂的多元化也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採,在春節乘機"吃"與"玩"的意識已開始淡化。王明美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

與此同時,"聖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不斷升溫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中國傳統節日的淡化進程。王明美說,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正在不斷加強,春節與國外許多節日一樣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洋節"作為一種異質文化的進入,可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選擇。記者在與一位青年朋友交談時,他就一邊抱怨著春節的乏味,一邊盤算著如何與女友度過即將到來的"情人節",而這種現象在很多年輕人身上已屢見不鮮。

王明美說,人們"春節情結"過重容易產生一些不良現象:一是助長了奢侈浪費之風,一些家庭春節花的錢甚至佔到全年消費的1╱6到1╱3,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二是春節期間過於頻繁的應酬、吃喝既滋長不正之風,又延誤了很多工作的正常進行,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

"雖然春節不斷淡化,但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將永遠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王明美說,中國人幾千年來對以家庭為核心的親情文化的認同,通過春節親人團聚的方式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