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兩大誤判讓明日報成為歷史
 
      網路業向下修正後終將回歸基本面 

焦點消息

特別報導
華人社區
台灣新聞
大陸新聞
佛州消息
專題評論
現代專欄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阿修伯專欄

飛將軍論壇

詩中畫畫中詩

本報前期存檔
華僑新聞首頁

 

 

 

【本報訊】網路報紙明日報21日宣佈正式停刊,員工被告知上午返回報社開會,董事長詹宏志與高層主管會後向員工說明結果,部份員工聞後黯然落淚。 
在增資不順與經營規模負擔太大的情形下,網路綜合媒體明日報正式宣布將所有員工辭退,其中約半數的一百五十名員工則直接推薦給來台發展的壹傳媒聘用,至於原擁有明日報的普司特網路服務公司仍將存在,但將轉型為提供收費資訊的網路服務公司。這個不得不畫下的句點,顯示網路公司面臨現實經營的鉅大難題。 
在媒體層層的包圍與久候下,原明日報董事長,後期與王健壯互換職位的明日報發行人詹宏志單獨代表公司對外宣布這個沈重的決定,他在與所有主管開會作最後確定,並召集所有員工展開一個半小時的談話。員工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仍有些措手不及,有的員工甚至難過得哭泣。 
詹宏志表示,去年網路環境與市場資金態度產生重大變化,因此去年下半年起,明日報即面臨資金的困難,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與不同夥伴洽談合作可能,但卻未能找到與他們持相同看法的夥伴,以及足以支持此模式的資源。對於為何不以裁員或減薪因應,他表示,要作綜合媒體,就要有兩百人的規模,人太少就無法塑造他們想要的性質。雖然曾有一家固網公司對數位內容有興趣,但仍對明日報的規模擔憂。 
明日報初期資本額為一億元,主要股東為網路家庭、新新聞,其他尚有金寶、仁寶、中環、錸德等。後來資本又陸續增資到一.四億元以及最近的一.九億元。詹宏志表示,他們虧損超過三億元,未來包括資遣費、回購員工認股等善後費用還要約一.四億元,將以再增資方式籌足所需資金。至於增資來源仍未完全決定。 
詹宏志的兩大誤判讓明日報成為歷史,他說:「我做錯事,他們沒錯」、「是我以錯誤的號召,讓這麼多人才、股東投入這麼一個生不逢時的大實驗」。規模近二百九十人的明日報團隊,就在這種情形下正式解散了。 
在網路泡沫化前,四十五歲的詹宏志屬於國內網路界的紅人。這位曾任國內兩大報系主管、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商業週刊發行人等等職位的知名媒體界人士,同時有許多著作。不過他明顯竄紅應該是在創辦電腦家庭以及網路家庭之後,因此當他號召群雄實驗連國外都不敢實驗的純網路綜合媒體「明日報」時,聲勢不可謂不大。雖然一開始,就有許多人質疑規模太大、燒錢將相當驚人。 
明日報一開始就有將虧損三、五年的打算,只要股東支持就好。孰料,明日報不過上線兩個月,網路股開始狂跌,股東最後終於也按捺不住。詹宏志承認,他的錯誤不只一個,最大的一個錯誤「是對網路環境成熟時間判斷得過早」,第二「是在網路最high時,動用超過自己可以承擔的規模」。而兩個誤判,恐怕也是許多網路主管共同的心聲。
不過,具有高度理想色彩的詹宏志仍堅持作網路綜合媒體就是要有那個規模,如果沒有,那性質就變了。只是要形成有效的循環模式前還要做很多事。 
話說回來,台大經濟系的畢業他,似乎特別喜歡嘗試具挑戰性的事務。他在一九九六年二月創立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以電腦初學者為對象入門性雜誌,目前每月發行量有十二萬冊,仍是國內發行量最大的電腦雜誌。 
在虛擬的PC home 大集團下,可分網路家庭(PC home Online)、電腦家庭、智富網(SmartNet)三個次集團,詹宏志掛大集團的執行長,三個次集團則分別由其他主管帶領。三集團中,分別有許多網路事業,詹宏志也都積極參與。也因此,明日報的失敗並未完全打擊他對網路的信心。他認為,還有網路公司在努力,而且各家模式仍然不同。未來他仍將積極參與網路,只是未來或許他會帶著更謙虛的態度吧。 
網路公司裁員、縮編、停擺的負面消息,自從去年第四季以來,就如同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網路產業首部曲,故事轟轟烈烈。但沒有人真正悲觀的認為網路產業已走到窮途末路,反而努力思考該如何找出一條正確的路途和方向,因為,上網人口不斷增加、企業e化的需求,以及連網主機的成長,都是網路產業並非泡沫的最佳佐證。 
受到美國網路公司向下修正的影響,台灣網路產業近來也出現劇烈變化,去年下半年,網路公司均意識到獲利的重要,而紛紛轉型,為了增加競爭力,於焉掀起一波裁員風潮。影響所及,包括B2C(企業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網際網路連線服務(ISP)、網路內容媒體等業者莫不如此。 
今年農曆過年之後,網路公司面臨更多的難題,其一,是檢視轉型、裁員後的效益,不賺錢的公司,只好承受決策的錯誤,快刀斬亂麻,收攤療傷。其二,則是增資不順,雖然其中不乏有好商業模式或產品的公司,卻遇到資金青黃不接,只好含恨關閉,或低價賣出。 
業者表示,自一九九五年,網路產業所帶動的新經濟風潮,以「力道強烈」來形容一點不為過。網路從業者,在預估市場或是營收時,多半看到的是百分之一百,或百分之二百的成長曲線,因此,在市場佈局、人員聘任的規劃,都是依此曲線來擴充。 
網路產業的熱潮在去年達到頂點,甚至衝過了頭,這一波向下修正,不啻宣告,網路市場和產業回歸到基本面,因此,業者表示,現在預估成長目標時,頂多是一○%或二○%之譜。 
網路原生新聞-「明日報」,經營一年之後,終於決定停刊。究其原因,除了不堪每個月高達二千五百萬元的虧損,當時擴充太快,對網路廣告收入過於樂觀,以及受網路股崩跌等大環境的拖累,均是導致其停刊的主要因素。 
而另一家以「酷必得」拍賣網站起家的資迅人,也具有台灣網路產業的指標性質,資迅人因為赴美國IPO進行不順,已經敲定賣給美商e2 1 公司。 事實上,類似明日報,依賴網路廣告為主的內容網站,經營相當不易乃有跡可循。從去年初蕃薯藤裁撤新聞部門,接著,英普達將IS.net電子報停刊,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合併eBnews和Ithome兩個媒體部門,智富網裁撤科技新聞頻道,東森新聞報ETtoday 也併入東森電視台,年代資訊網裁員五成,甚至於擁有傳統媒體資源的中時網路科技也有整編動作,都證明內容網站經營不易。 
談到獲利,業者也都在付出極大的代價後,才有一番領悟,未來必須講求精準的成本控制,收入預估以預估保守為高,最重要的是好的商業模式。回歸現實面後,網路產業,雖不致有高潮起伏、神話般的劇情,至少可以期待真正的主角即將登場。  


  焦點消息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