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蘇聯政變十周年探討

     戈巴契夫、葉爾辛功過 

華僑新聞首頁

 

 

 

 

 

【本報綜合報導】十年前的八月十九日,莫斯科市民一大早被坦克的隆隆聲驚醒,原來是蘇聯軍方及情治系統的強硬份子發動政變,政變在七十二小時內宣告失敗,不過卻引發了一連串事件,導致蘇聯這個與納粹德國並稱二十世紀兩大「邪惡帝國」的極權國家在四個月後分崩離析,而戈巴契夫及葉爾辛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時報》8月20日刊出尹德瀚的綜合報導《蘇聯政變十周年:戈巴契夫、葉爾辛,私怨裂解蘇聯》,文章說: 
戈巴契夫當時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總統,葉爾辛則是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總統,兩人都追求開放改革,後來卻成為政敵。歷史學者說,蘇聯帝國的崩解有長期而複雜的因素,如經濟凋敝及政治鬥爭等等,不能歸功或歸咎於戈巴契夫與葉爾辛。但如說他們在蘇聯瓦解的過程中扮演推手,應不為過。
在西方人眼中,戈巴契夫的形象優於葉爾辛,他們認為戈巴契夫有遠見,為蘇聯帶來自由與開放;相形之下,葉爾辛在他們眼中是個誇誇其談的莽夫,誇口要為俄羅斯帶來市場經濟與民主,結果卻帶來貪污與小圈圈政治。
這樣的形象落差如今更為懸殊。戈巴契夫下台後致力於人道志業,經常飛往世界各地倡導裁減武器及環保;而葉爾辛當俄羅斯總統的表現毀多於譽,且疾病纏身,不得已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卅一日提前辭職。
不過歷史學者逐漸形成共識,他們以為戈、葉都是失敗的領導人,但戈巴契夫死抱著一個垂死制度,表現更糟糕,而葉爾辛起碼主導一個新體制的誕生。
戈巴契夫與葉爾辛有許多共同點,兩人都生在一九三一年冬天,先後只差一個月;在史達林的恐怖統治期間,他們都有家人遭到迫害,也都在二次大戰及整肅之後的「解凍」期間成年,屬於一個比較有希望的世代。兩人在共黨體系內的攀爬過程也都是從首都之外的省分發跡,然後以改革者姿態被提拔到莫斯科。
戈巴契夫實施改革初期,葉爾辛是最敢衝的支持者。可是在一九八七年,葉爾辛在一個不公開的黨部會議批評戈巴契夫,指他太聽信妻子蕾莎的話。戈巴契夫懷恨在心,把葉爾辛逐出蘇共的權力核心政治局。
到了一九九一年,曾是盟友的戈、葉兩人已經水火不容;戈巴契夫力圖維持蘇維埃聯邦的完整,葉爾辛則努力要分裂蘇聯。
作者認?,戈巴契夫的失敗其實是自食其果。他在一九八五年當上蘇聯國家主席,發現經濟凋敝的情況比他所想的還要惡劣,因此發動了以「重建」為名的經濟改革。但在軍方貪得無厭之下,重建只是使衰敗加速,從而導致蘇聯瓦解勢在難免。
戈巴契夫在末期也擔心蘇聯會四分五裂。為了避免流血,他在一九八九年波蘭選出東歐第一個非共黨政府時放手不管,到了年底東歐所有蘇聯傀儡政權都已垮台,柏林圍牆也被憤怒的東德人拆毀。許多歷史學者認為這是戈巴契夫一生最光輝的時刻。
但是戈巴契夫始終不容蘇聯本身分崩離析。當波羅的海、高加索及中亞各共和國逐漸有分離傾向時,他聽取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及強硬份子的意見,派兵去鎮壓各地抗議的民眾,導致幾十個人喪生。
不過戈巴契夫不是嗜血的屠夫,多位歷史學者說,戈巴契夫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蘇聯瀕臨瓦解時並未訴諸武力。牛津大學歷史學者戴為斯曾撰文指出,戈巴契夫不是東歐自由解放的設計師,他是閘門看守人,看到堤防即將被沖毀,決定打開閘門放水,堤防終究毀了,但畢竟沒有造成大難。
葉爾辛則是等不及要使蘇聯分裂。他在一九九一年當選俄羅斯總統,是俄國一千多年來首位民選元首。憑著民心支持及民選的正當性,葉爾辛的聲勢逐漸凌駕戈巴契夫之上,一九九一年夏天,他聯合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逼使戈巴契夫賦予各共和國更多權力,並草擬一項讓共和國享有更大自治權(包括可自行徵稅及制定預算)的聯邦條約。這項條約原定在八月廿日簽署。
而政變就在前一天的十九日上演,主角都是戈巴契夫當權後任命的高層官僚,並非失意政客。戈巴契夫被叛軍軟禁在黑海濱的別墅。政變領導人隨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查禁立場超然的媒體,但未採取關閉邊境等極強硬措施,只是把坦克開進莫斯科。但葉爾辛很快證明這場政變只是鬧劇。他爬上國會大廈外的一輛坦克,譴責政變非法、主使政變的陰謀者則是罪犯。
葉爾辛把國會大廈當成防衛堡壘,成千上萬的莫斯科人趕來支持,有六輛坦克臨陣倒戈。叛軍始終未攻擊,雙方形成對峙,這證明到了這個時候連國安會都不願為了維持蘇聯完整而流血。政變主使者在七十二小時內退縮,普戈自殺。戈巴契夫事後仍為蘇聯總統,但其政治及道德權威都已化為烏有。
作者最後說,葉爾辛在政變中成為扭轉局勢的英雄,並掌握時機讓蘇聯在四個月後分裂成十五個國家。但若以為葉爾辛的動機純粹是為了讓祖國俄羅斯獲得民主與繁榮,那就錯了,他有可能是要報復戈巴契夫,而摧毀蘇聯就是摧毀戈巴契夫的一種方法。不論他們個人有何恩怨,蘇聯這個廿世紀最血腥獨裁的政權畢竟是在他們手中斷送,而他們的歷史功過也還有待評斷。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