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病逝台灣

焦點消息

特別報導

華人社區

台灣新聞

大陸新聞

佛州消息

專題評論

現代專欄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阿修伯專欄

飛將軍論壇

高資敏專欄

詩中畫畫中詩

本報前期存檔

華僑新聞首頁

 

 

 

 

 

一代文壇才女,《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十二月一日晚間因中風併發肺炎及敗血症病逝於台北振興醫院,享年八十三歲;林海音近年來因腦中風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纏身,身體情況時好時壞,七月底住院,住院期間一度好轉,但十月底再度中風,同時發生急性腎衰竭,病況急轉直下陷入昏迷。 
林海音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小說和散文、她所創辦「純文學出版社」也是文壇的重鎮,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培養出60-70年代許多重要作家。
林海音本名夏林含英,出生於一九一八年,五歲時隨父母由台灣遷居北京南城,世界新聞專科畢業,十九歲時擔任世界日報記者,二十一歲時與編緝夏承楹結婚,當時是北京文化界一大盛事,一直到三十歲才舉家遷回台灣。
林海音將北京生活的點點滴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獲讀者喜愛,這本書後來拍成電影,也改編成兒童繪本;林海音曾主辦聯合報副刊、成立純文學出版社、主編何凡文集,對拔擢文學根苗及培植作家貢獻極大。
近年來林海音的身體時好時壞,據振興醫院心臟功能科主治醫師黃建銘指出,林海音有糖尿病、腦中風、肺炎的病史。
今年七月三十一日林海音住院時,有腦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合併吸入性肺炎,八月八日陳水扁總統特別前往探視;九月二十三日她的病情一度好轉,可以進食,轉入普通病房,但在十月二十七日再度中風,病情急速惡化,出現糖尿病非酮酸性中毒合併急性腎衰竭,喪失意識,十二月一日晚間十一時四十六分再因器官衰竭離開人世。
於一九一八年四月二十八日生於日本的她,成長的背景很特殊。雖然在日本出生,但三歲隨父親林煥文及母親黃愛珍回到台灣,五歲移居北京,直到長成才回到故鄉台灣。
林海音在三十歲時才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故鄉後,她致力於寫作、編輯等工作,並成立純文學出版社,站在承先啟後的轉捩點,提攜後進,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作家,如作家黃春明、李喬等都受到她的影響而走向文學之路。
在寫作方面,林海音跨足小說、散文、遊記,兼及兒童文學,各擅勝場,其中又以《城南舊事》最著名,並翻譯成多國語文;郝廣才認為,林海音在寫作上不玩弄學問,以淺顯的文字寫感人的故事,這條文學的路最值得大家學習。
一九八三年,《城南舊事》被大陸著名導演吳貽弓搬上銀幕。那份美麗、感人的鄉愁和情思打動了大陸的每一位觀眾,影片上映後,林海音在大陸家喻戶曉。
一九九○年五月,已經七十二歲的“英子”回到北京。重走南柳巷,恍若回到童年,讓她百感交集。一九九三年,七十五歲高齡的她再度回到北京,參加了《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書發表會,與冰心、蕭乾同為此套書顧問,為兩岸文學交流默默地做著工作。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目前設有林海音文庫。她同時還為現代文學館捐贈了一批當初她創辦的《純文學雜誌》。這些現在都成為珍貴的文學資料。
國語日報董事長林良曾說,林海音的個性是「拉人一把,放人一馬」,可見林海音不只在文學創作,在為人處事上更是令人景仰,讓她獲得友情及大家的敬重。
值得一提的是,郝廣才認為,由於林海音特殊的成長背景,雖然長成於北京,但父親是苗栗人,母親是板橋人,因此回台灣後,她對光復後台灣作家創作的苦悶艱難有所了解,日後對台灣這輩青年作家影響很大;且她一直堅持以純文學的觀點,在擔任報紙副刊主編時,只要是好文章,她沒有顧忌,都會發表,因此也贏得大家尊稱為「林先生」。
近年來林海音深受糖尿病、高血壓之苦,且記憶力也衰退,許多門人、好友常不忍多談她的病情,但只要是她身體較好時出現的場合,大家都特別的興奮;去年林海音八十二歲生日,陳水扁也特別出席她的生日慶祝會,當天她對一些朋友問候感到開心,也記起他們,讓好友都特別高興。

林海音大事年表

一九一八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父林煥文,台灣苗栗頭份人,祖籍廣東蕉嶺;母林黃愛珍,台灣板橋人。
一九二一年(三歲):隨父母返回台灣,在頭份及板橋居住。二妹秀英出生。
一九二三年(五歲):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南城。三妹燕珠出生。 
一九二五年(七歲):進入廠甸師大第一附小就讀。弟弟燕生出生。 
一九二六年(八歲):四妹燕瑛出生。 
一九二七年(九歲):五妹燕玢出生。 
一九二九年(十一歲):么弟燕璋出生。 
一九三一年(十三歲):五月,父親煥文先生病逝於北京日華同仁醫院,享年四十四歲。五月,進入春明女中就讀。 
一九三二年(十四歲):四妹燕瑛(六歲)去世。么弟燕璋(三歲)去世。 
一九三三年(十五歲):參加舞台劇「茶花女」演出。 
一九三四年(十六歲):考入成舍我先生創辦的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就讀。一邊讀書,一邊在《世界日報》擔任實習記者。結識《世界日報》編輯夏承楹。 
一九三七年(十九歲):正式擔任《世界日報》記者,主跑婦女新聞。 
一九三九年(二十一歲):五月十三日與夏承楹在北平協和醫院禮堂結婚,為當時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後住進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一九四○年(二十二歲):轉入北平師範大學圖書館擔任圖書編目工作。
一九四一年(二十三歲):老大祖焯誕生。
一九四五年(二十七歲):抗戰勝利,遷出大家庭,搬至南長街自組小家庭。老二祖美誕生。《世界日報》復刊,重回《世界日報》主編婦女版。
一九四七年(二十九歲):老三祖麗誕生。 
一九四八年(三十歲):十一月,與夏承楹、三個孩子、媽媽愛珍及弟弟燕生、妹妹燕玢返回故鄉台灣。 
一九四九年(三十一歲):一月,開始在報上發表文章。當時文章多半發表於《中央日報》及《國語日報》。五月,進入《國語日報》擔任編輯。十二月,主編《國語日報》「週末」版,一直編至一九五五年十月。 
一九五一年(三十三歲):參加台灣青年文化協會主辦的「夏季鄉土史講座」,為來台最早參加的文學活動。 
一九五三年(三十五歲):十一月,受聘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十二月,老四祖葳誕生。 
一九五五年(三十七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樹》。 
一九五六年(三十八歲):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創立,受聘擔任教席。•獲第二屆扶輪社文學獎。 
一九五七年(三十九歲):十一月,《文星》雜誌創刊,兼任文學編輯,至一九六一年十月為止。 
一九五九年(四十一歲):第一部長篇小說《曉雲》出版。 
一九六○年(四十二歲):《城南舊事》小說集出版。 
一九六三年(四十五歲):離開《聯合報》。主編「聯副」十年,培植作家無數,是台灣為人稱道、令人懷念的文學副刊。
一九六四年(四十六歲):受聘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第一任文學編輯,從此把筆頭拓展至兒童文學。《綠藻與鹹蛋》英文版出版,由殷張蘭熙翻譯。 
一九六五年(四十七歲):辭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工作。•四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訪問四個月。•自美返台經日本,訪問出生地大阪回生醫院。出版第一本兒童讀物《金橋》。 
一九六七年(四十九歲):一月,創辦《純文學月刊》,擔任發行人及主編。 
一九六八年(五十歲):成立純文學出版社。 
一九七○年(五十二歲):加入國立編輯館國小國語科編審委員會,並主稿一、二年級國語課本,直至一九九六年,共二十六年。 
一九七一年(五十三歲):六月,將辦了五十四期的《純文學月刊》交還學生書局(學生書局接辦八期後,於一九七二年二月停刊),專心辦純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二年(六十四歲):《城南舊事》被上海製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演,該片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 
一九八三年(六十五歲):媽媽林黃愛珍女士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一九八五年(六十七歲):《剪影話文壇》被台灣文化出版及學術界評選為一九八四年台灣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 
一九八八年(七十歲):八月,到香港與分離三十七年、留在上海的三妹燕珠會面。八月,在漢城舉辦第五十二屆國際筆會年會,韓國媒體組織台灣作家林海音、大陸作家蕭乾及韓國作家許世旭,談海峽兩岸及韓國之間文化交流。 
一九八九年(七十一歲):主編出版何凡六百萬字作品《何凡文集》,共二十六卷。
一九九○年(七十二歲)因主編《何凡文集》,獲圖書主編金鼎獎。五月,隨台灣出版界負責人訪問團到中國大陸,為離開北京四十一年半後首度踏上故土。 
一九九二年(七十四歲):《城南舊事》英文版出版,由齊邦媛、殷張蘭熙翻譯。 
一九九三年(七十五歲):赴北京參加《當代台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新書發表會。與冰心、蕭乾同為此套書顧問,為兩岸文學交流邁出一大步。
一九九四年(七十六歲):獲得「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舉辦的第二屆「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 
一九九五年(七十七歲):《城南舊事》繪圖本出版(共三冊),獲《中國時報》開卷版最佳童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童書、金鼎獎推薦獎。年底,結束一手創辦的純文學出版社。創社二十七年來,出版了四百餘本書,為文壇留下了一批品質優異的出版品。《城南舊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由杉野元子翻譯。 
一九九七年(七十九歲):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林海音文集》(共五冊)。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城南舊事》德文版在德國出版,譯者為蘇珊妮•赫恩芬柯。 
一九九八年(八十歲):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贈「終身成就獎」,由李登輝總統頒獎。
一九九九年(八十一歲):獲頒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城南舊事》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二○○○年(八十二歲):五月四日,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榮譽文藝獎章」。五月十六日,《林海音作品集》十二冊,及《穿過林間的海音——林海音影像回憶錄》出版,由陳水扁總統主持新書發表會。十月,傳記《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出版。十月,《城南舊事》出版四十年,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等學術單位,合辦「林海音作品研討會」。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