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拍板放棄建構航母


    中共近海防禦戰略定位

華僑新聞首頁

 

 

 

 

 

【本報訊】經過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拍板,中共喊了二十年的「近海防禦戰略」終於定位。這種戰略重在防禦,強調依托島岸,實行外線機動作戰,以海上攻擊手段完成防禦戰略任務。這種戰略基本否決現階段興建航空母艦的緊迫感和必要性。 
中共海軍一位退役中將說,鄧小平在一九八○年代初就喊出「近海防禦戰略」,他設定的範圍很廣,北起海參崴,南至麻六甲海峽,海軍防務基本沿著「第一島鏈」(由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至印尼)內側海域展開。是一種主權宣示意義下的海軍戰略。 
劉華清一九八二年接任海軍司令員後,相繼發表海軍發展三階段論,並預設二○二○年中共海軍以突破「第二島鏈」(從日本、小笠原、馬里亞納至加羅林島等群島)為目標。 
回想二十年的海軍發展,這位退役中將感觸良多。他認為突破第二島鏈「不現實」,缺乏配套措施和相適應的國力,應該說是海軍努力的「方向」,有激勵士氣和提高海軍地位的用意。美國國家戰爭學院教授科爾(B. Cole)還補上一條,「替海軍爭取預算」。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共海軍能守住「第一島鏈」,確保二百海里經濟海域權益和領土完整,乃至抗擊美軍介入台海爭端,「就非常不錯了」,這是中共海軍務實者的大致看法。 
中共實行「近海防禦戰略」特徵之一,是確立海軍現代化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而準備,從作戰區域上說,以近海和相關空域為主,力爭在現有裝備(現代艦和基洛級潛艇等)基礎上,透過「前沿較量」打贏敵人,最差也應制止戰火向內陸蔓延。 
從作戰方向上說,新的戰略重新界定大陸面對的主要威脅,逐步從北方向東南沿海傾斜,尤其台灣問題涵蓋主權、統一和防止美軍介入等不穩定因素,新戰略的提出進一步釐清海軍任務不能捨近求遠,無法完成眼前幾百公里的海上任務,就不必奢談決戰千里之外的南海。 
從海軍司令員石雲生去年一次訪談中看出,在近海防禦戰略的要求下,中共海軍需要提高近海綜合戰力,朝「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發展,說了很多,卻沒有談到支持艦隊長期滯留海上作戰所需要後勤指導或作業原則,這是航母編隊作戰的先決條件,由此間接印證中共海軍並未把航母編隊納入考慮,加入航母的戰略想定和作戰原則決不會像今天這樣。 
航母的最大作用,是為艦隊提供空中掩護,否則艦隊安危需仰賴岸基戰機的保護。可以預見,中共海軍未來執行近海防禦戰略的活動範圍,不會超出蘇愷二十七和殲八等岸基戰機的作戰半徑之外,如果對手是美國,中共艦艇的作戰範圍更將侷限在岸基導彈射程之內。這也是近海防禦戰略需「依托島岸」的意義所在。 
近海防禦的戰略指導是防禦,但為爭取戰爭主動權,中共海軍在戰術上也被賦予「先發制人」的任務,以符合外線機動作戰的要求。這種設想主要取自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慘痛經驗。


  焦點消息  |  特別報導  |  華人社區  |  台灣新聞  |  大陸新聞  |  佛州消息  |  專題評論  |   現代專欄  |  
宗教世界

 文藝天地  |  阿修伯專欄  |  飛將軍論壇  |  高資敏專欄  |  詩中畫畫中詩  |  前期存檔  |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