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布什反擊決策內幕(六) 彭天澤

華僑新聞首頁

 

 

 

美東時間10月7日下午1時﹐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條約廳發表電視講話宣佈美國和英國軍隊已經向阿富汗的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發動空襲。布什同時表示﹐美國將向阿富汗平民空投救援物資。

阿富汗巴米安(Bamiyan)的這座53米高的佛像,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中不斷遭到阿富汗穆斯林統治者的毀損,如今已面目全非。而塔利班將它完全毀滅。圖為該佛像1997年12月18日的檔案照。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六成員之一的美軍陸軍參謀長Eric K. Shinseki是美軍陸軍第34任陸軍參謀長,他於1999年7月22日就任該職。

英國首相布萊爾(左)5日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右)舉行聯合新聞發佈會時稱﹐美英對阿富汗可能發動的襲擊不是針對阿富汗平民。布萊爾同時宣佈﹐歐盟將加強同巴基斯坦的經濟合作。

印巴雙方繼續在克什米爾地區對峙,正在新德里的美國國務卿鮑威爾譴責激進的伊斯蘭教徒在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發動恐怖襲擊。圖為印度士兵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一個山口。

圖為9月16日布什總統(右)在馬里蘭州的戴維營同賴斯交談。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布什總統下令,密蘇裡州惠特曼(Whiteman)空軍基地的第一波B-2隱形轟炸機起飛。 

反恐怖文化大革命(一)

九月二十二日,布什總統和他的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女士第一次公開表示了希望塔裡班政權下台的心願。
人們首先的問題自然是:美國是否會用武力推翻塔裡班?是否會和阿富汗目前最主要的反對力量北方聯盟聯手?
白宮對這兩個問題都拒絕正面回答,同時小心避免直接、單獨提及北方聯盟的名字。
第一個問題似乎不用回答。從理論上講,美國的直接目標是蓋達組織,不是塔裡班政權。從實際上講,除非塔裡班(至少)無條件交出賓拉登、協助美國摧毀基地組織,否則美國隻能自己動手,而塔裡班不可能擋得住,所以隻好被推翻。至於是否直接來自美國的武力、武力走多遠,當時還無法確定。但顯然美國必須做好直接武力佔領的準備(至少是決策層的精神準備),隻是這句話不能說,否則將造成政治上、外交上不必要的麻煩。
北方聯盟是個比較有意思的問題。
反對"壞人"的不一定都是"好人",但如果共同的敵人有足夠的威脅的話,不是"好人"也可以成為暫時的盟友。
前蘇聯入侵、佔領阿富汗,促使阿富汗各民族、各方勢力聯合抵抗,甚至一度激勵數以千計的穆斯林青年從世界各地奔赴阿富汗加入抵抗運動,賓拉登就是在那個時期到阿富汗的。蘇軍撤離阿富汗之後,原來的抵抗力量迅速分崩離析,陷入連年內戰和社會動亂,從而給1996年塔裡班運動上台及獲得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持提供了機會。以主要民族普什坦族(佔人口總數38%)為基礎、推行極端嚴厲的清真教戒律的塔裡班運動上台以後,原政府各派力量重新整合,以烏茲別克族(佔6%)和塔吉克族(佔25%)為主形成鬆散聯盟,並從各自相應的"母國"獲得一定的軍事和經濟援助,這就是現在家喻戶曉的"北方聯盟"。近兩年來,北方聯盟節節敗退,其領導人甚至已經公開承認"打回喀布爾恐怕是不現實的"。九月九日,北方聯盟領袖瑪蘇德(Ahmad Shah Masood)被據信是賓拉登派遣的偽裝成新聞記者的人在攝像機內暗藏炸藥炸死(在此之前曾有過多次針對瑪蘇德的刺殺行動),聯盟眼看就要瀕臨崩潰。
這樣一個歷史很不光彩、現在奄奄一息的鬆散聯盟,如果過分倚重的話,很可能成事不足,將來反而在國內和國際都成為一個沉重的政治包袱。
俄國與北方聯盟更不是朋友--瑪蘇德先生是當年抵抗蘇軍的穆加西丁(Mujahideen)組織的傑出領袖。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極端、狂熱、不可理喻的塔裡班政權更令人頭疼。所以,近年來,俄國一直默許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向北方聯盟提供援助。911恐怖襲擊事件,在政治上對北方聯盟提供了一線生機。在布什總統明確提到賓拉登、塔裡班之後,北方聯盟馬上舉手。英語流利的"外交部長"阿卜杜拉(Abdullah Abdullah)先生頻頻接受採訪,反復暗示他們能起到的作用。
但白宮在尋找風險較小的伙伴。
九月三十日,73年被政變推翻、其後一直在羅馬過著封閉的流放生活的阿富汗沙哈國王(Mohammed Zahir Shah)突然與阿富汗各反對力量的代表會談。會後,王孫、國王發言人穆斯達法(Mostapha Zahir Shah)告訴媒體,國王無意以統治者身份回阿富汗,而是"願意在塔裡班政權被推翻之後,作為一個象征性人物,一個父親形象,聯合阿富汗各方力量,共同走出困境。國王陛下......將以阿富汗人民通過非常民主的方式確定的身份"服務。
幾天後,北方聯盟的阿卜杜拉先生對西方媒體表示,"我們認識到過去的一些錯誤,今後將與阿富汗各方力量合作,致力推動民主政治。"
明確首要敵人,爭取最廣泛的合作,打擊"一小撮"--反恐怖國際聯盟的形成與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中使用的策略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雷同。

反恐怖文化大革命(二)

十多年來被美俄冷落、但在9/11後幾天之內迅速上升為反恐怖國際聯盟裡最重要成員之一的巴基斯坦,很敏銳地注意到了美俄及西歐對北方聯盟關注的眼神。
九月二十六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薩塔爾(Abdul Sattar)警告說,"在阿富汗的內部鬥爭中,外部勢力支持這一方或那一方必將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巨大的苦難。"
也許這句話來自巴基斯坦現政府的經驗?塔裡班在上台前後及過程當中都曾得益於巴基斯坦現政府的支持,所以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認塔裡班政權的國家,而且其境內有不少極端穆斯林和上百萬的阿富汗難民。如果不是與阿富汗接鄰,又迅速表態並實際支持美國的反恐怖行動的話,巴基斯坦現在的國際處境將非常尷尬。
當然,現在穆沙拉夫將軍也很為難。宣布支持美國反恐怖行動之後,他已經撤了至少兩個高級將領,以及情報機構"聯合局"(Interservices Agency)的頭目。有關情報專家指出,聯合局在塔裡班上台的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他把激進伊斯蘭組織的兩位主要領導人軟禁,警察則不斷驅散反美、反政府示威的人群。 
但這裡穆沙拉夫將軍也許過慮了。布什政府似乎沒有在是否卷入"重建阿富汗"的問題上躊躇。
"總統的目標不是決定阿富汗人民應該如何被統治、領導,"國務卿鮑威爾先生當天在接受合眾社採訪時說,"而是打擊蓋達組織--和蓋達組織的領導人。"
有趣的是,這裡的明確和果斷也許來源於布什保守內閣缺乏強烈的國際主義理想。如果是克林頓-奧爾布萊特內閣的話,處理這個問題很可能會顧及諸多理念、原則,比較優柔寡斷、左右為難。
十月二日,布什總統宣布地處美國政府心臟邊緣的裡根國際機場--美國境內最後一個在9/11之後仍然關閉的機場--重新開放。
但同一天,他在白宮的"形勢廳"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制訂軍事打擊的計劃。
會後,布什總統讓助手凱倫休斯女士著手起草宣布軍事攻擊開始的演講稿。 
也在同一天,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在對議會講演時說了一句很可能成為他的政治生涯中最著名的話:塔裡班"要麼交出恐怖分子,要麼交出權力。"
不知是否巧合,同一天,塔裡班政府駐巴基斯坦大使--也是當時塔裡班政府唯一的駐外大使--紮伊夫(Zaeef)先生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說:"我們願意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開始談判。"但他再次強調,塔裡班希望能看到証據。"這是解決問題的意願,"紮伊夫先生說,"我們要公正。"
"公正"--這個詞他倒是學得很快。也難怪,9/11之後,"公正"無疑是官方言論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它有宗教的終極性含義,有法律的嚴格含義,也有世俗道德的模糊含義。紮伊夫先生這裡用的含義和布什先生說的大概不完全相同。
但對白宮來說,這個姿態晚了至少兩個星期,關於"公正"的語義學探討更不是首要問題。當天稍後,白宮發言人弗萊舍先生斷然拒絕了任何談判的可能。"兩個星期之前總統已經說得再明白不過了--沒有討論,沒有談判。"弗萊舍先生在回答問題時說,"他們的行動比語言更重要。"
當天晚上,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先生在會晤印度外長之後,飛向沙特阿拉伯、阿曼、埃及、烏茲別克和土耳其。如果是鮑威爾先生的話,也許這趟旅行不足為奇。但國防部長此時快速出訪四國,顯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交行動。 
布萊爾先生堅決支持美國的態度和對塔裡班嚴厲的最後通牒獲得了白宮豐厚的政治回報。作為一個不同尋常的安排,十月四日布萊爾先生在英國議會首次向世界公布部分蓋達組織與9/11恐怖襲擊有關的証據。
似乎是一場精心排演的交響樂,同一天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和俄國總統普京都公開表示相信蓋達組織確實是9/11恐怖襲擊的主謀和首犯。
十月五日上午9:30,布什總統在白宮"形勢廳"再次召開安全會議。聽完鮑威爾先生、賴斯女士、特內特先生的匯報和意見之後,布什先生轉向十月一日剛由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升任主席的麥爾斯將軍:"迪克,湯米富蘭克斯可以動手了嗎?"
富蘭克斯上將是美軍在中東和南亞地區的總司令。 
"是的,總統先生。"
"那我們就可以動手了。"總統簡短地說。
在那一刻,戰爭之箭搭上了弓弦。 
同一天,布萊爾首相訪問巴基斯坦,停留四個小時之後飛往巴基斯坦的近鄰和世仇印度。這個次序自然不是為了行程方便。他的使命與拉姆斯菲爾德先生的類似--最後安撫幾個關鍵的、有可能出問題的盟友。隻是美國的國防部長不便於在這樣的時候踏上巴基斯坦的領土。 

反恐怖文化大革命(三)

以後發生的事情,最詳細的描述來自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女士和總統助理凱倫休斯女士於十月九日對媒體透露的一些片斷。
十月六日傍晚,布什總統與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全部成員--除了切尼副總統以外--在戴維營召開會議,其中包括剛從中東四國作最後巡視、安撫回來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先生。切尼副總統"因為總統接任的考慮"而在另外的安全地點通過電視電話聯絡。 
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幾天,切尼先生在電視上公開他在襲擊發生時坐鎮白宮的情形,直言布什總統在他的堅持下左躲右避在美國繞了一大圈,十小時之後才回到白宮,反復強調那是為了總統接任的考慮。從那以後,所有重大場合,總統助理們總不會忘了順便說明一句,切尼副總統都因為"總統接任的考慮"被孤獨地鎖在一個"安全地點",通過電視屏幕和攝像頭看著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其他成員爭吵、辯論、發火、開玩笑。看樣子,"喧賓奪主"並非隻在中國宮廷裡是大忌。
至少,從事後看來,拉姆斯菲爾德先生帶回來的不是壞消息。
布什先生又問:"人道援助物資準備好了嗎?"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布什總統下令,密蘇裡州惠特曼(Whiteman)空軍基地的第一波B-2隱形轟炸機起飛。 
顯然,七日凌晨3點左右NBC地方分台拍攝到的B-2起飛鏡頭不是第一波,盡管他們很自律地等到布什總統宣布攻擊開始之後才播放那段錄像。
然後布什夫婦招待來訪的小弟馬文(Marvin Bush),輕鬆自在,和平常一樣。 
七日中午,宣布消息之前,巡航導彈和飛機正在飛向第一批目標的時候,布什總統和他的高級助手們在與橢圓辦公室同一條走道的艾森豪威爾廳吃午飯。 
紛亂忙碌了幾天之後,白宮突然一片安靜。 
休斯女士忍不住問道:"我們現在幹什麼呢?"
賴斯女士先答:"我們現在等著。"
"就象一幅畫卷在展開,你就看著它展開。"九日對媒體介紹時賴斯女士總結說,"你沒法去參與它的展開。"
走向發布消息的"條約廳"的路上,布什總統回頭對休斯女士說:"你看,我已經給了他們公平的警告。"
在那義無反顧的一刻,總統先生似乎需要那麼一點點自我心理肯定。 
據九日賴斯女士介紹,布什總統在九月十七日就已經做好了發動軍事攻擊的總體準備,明確了集中精力對付塔裡班和蓋達組織的戰略,"其它的恐怖組織以後再說",而且堅持人道援助物資必須同時空投並盡早由地面運輸手段跟進。
公布這些消息、把切尼副總統隔離隱藏、強調總統本人決策掌舵等做法,顯然是為了補救總統先生在九月十一日公共形象的損失。 
但美國民眾、乃至相當一部分的世界民眾似乎早已把布什先生九月十一日經不起顯微鏡研究的行蹤和表情忘了。這樣的時候,那些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布什先生和他的內閣在極短的時間內制訂了實用、有效和全面的綜合戰略,為反恐怖戰爭贏得了空前的道義強勢,分先後、分主次逐步實行,然後順利推向這個漫長歷程中的第一個高潮--在人類文明史上,對國際恐怖組織以及庇護支持它的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有明確終極戰略目的的軍事打擊。 
或者,夠不上風度翩翩、能言善辯的布什先生也許是在這個噩夢初降的時刻最合適的領導人。他短暫的不知所措,真切地反映了這個直率隨意的社會,乃至整個文明世界,在那邪惡的"傑作"降臨時的不知所措。他和整個社會一起震驚,一起茫然,一起憤怒,然後一起重新站立,以帶著一絲緊張與疑問的決心去面對這場過去全新、將來未知、也許是遙遙無盡期的挑戰。
沒人知道今後會發生什麼、不會發生什麼。也許這是最可怕的一點。
但我們別無選擇。 
正如布什先生說的:"我們沒有挑起這場戰爭。但我們將結束這場戰爭。"

反恐怖文化大革命(四) 

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先生在恐怖襲擊後第三天,就告誡人們不要期望靠"巡航導彈劃破夜空"解決問題。
但人們還是期望這樣的電視畫面。現在美國的正式軍事行動似乎已經離不開這些畫面。
美東時間十月七日中午,畫面出現了。
然後人們很快就意識到,這隻是解決問題的開始,而且同時也是新問題的開始。 
世界上幾乎所有穆斯林聚居的國家和地區都爆發了規模和激烈程度各異的反美示威,其中尤以打擊塔裡班及蓋達組織的前沿陣地和重要基石巴基斯坦為甚。自從美國明確宣布把蓋達組織定為頭號目標、巴基斯坦軍政府宣布支持反恐怖行動之後,反美示威每天都有,而且經常與警察發生流血沖突。不但巴基斯坦軍政府如履薄冰,美國政府也跟著小心翼翼,左右維難。 
十月十二日,美軍巡航導彈因為"目標錯誤"炸毀平民住宅區,穆斯林世界反美示威達到高潮。禍不單行,十月十五日,對巴基斯坦倍受青睞憤憤不平的印度,指責巴基斯坦前一天使用恐怖襲擊手段炸毀喀什米爾地區印度境內數個發電廠,以此為由炮擊巴基斯坦11個邊防據點。形勢急劇惡化。 
對美國的反恐怖行動而言,最糟糕的噩夢之一就是在對阿富汗軍事打擊成敗攸關的時刻巴基斯坦政局動亂,極端勢力在這個有核國家掌權。如果出現這樣的局面,對阿富汗的軍事攻擊將前功盡棄,或至少難度大增,而塔裡班與賓拉登將取得至少是短期內的精神勝利。 
十五日,國務卿鮑威爾先生緊急訪問巴基斯坦,不惜以表示可以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為誘惑,希望加強巴基斯坦的決心和信心,並爭取在阿富汗後塔裡班政府的構建機制方面達成諒解。
據隨鮑威爾先生的專機前往的資深記者透露,這次出訪的消息雖然是公開的,但具體行程之詭秘,當推美國國務卿國務出訪歷史之首。 
"整個過程中我們不能與外界有任何聯系。"在專機上同行的NBC記者回憶說,"中間加了一次油,但地點與我們預料的完全不一樣。根據我們手裡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測定,航程也不是直飛伊斯蘭堡,而是繞了幾個彎。快到目的地的時候,所有舷窗關閉,發動機迅速減速,飛機從二萬多英尺很快降落、減速,簡直跟在航空母艦上差不多。整個過程中窗戶都關著,我們根本不知道外面是怎麼回事。"
聽起來簡直就是特種部隊秘密行動。 
十六日,鮑威爾先生飛往印度,試圖至少暫時阻止兩國在喀什米爾的沖突進一步升級。但鮑威爾先生的這個任務與第一個有必然的沖突。尤其是,如果美國對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的話,這些武器裝備無法 
擔保不會用於對付印度人。要想說服印度人接受這個前景,無異於與虎謀皮。 
這恐怕是鮑威爾先生迄今為止遇到的最棘手的戰術困難。大量的祈禱總不會有壞處。 
為了拔掉蓋達組織和塔裡班政權,白宮不惜改變持續多年的幾個外交底線。除了巴基斯坦之外,最明顯的當推伊朗和以色列-巴勒斯坦。 
(待續)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