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希旋風式東亞訪問專題報導

 

華僑新聞首頁

 

 

 

美國總統布希偕同夫人蘿拉搭乘「空軍一號」專機正式進行亞洲訪問行程。

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主席同尼克森總統在中南海會談。選自中美關系三十年畫冊。

1989年2月,美國前總統布希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圖為鄧小平宴請布希總統。

2001年10月21日,江澤民主席在上海科技館迎接美國總統布希。

2001年10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迎接美國總統布希。

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率領雙方代表團,二十一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

布希總統二十二日上午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說,並答復學生們的提問。

布希東亞行後應有的自省 

美國總統布希旋風式的東亞訪問已結束返美,他可能必須靜靜地思考一下,此行得到什麼?如果心想的事都未成,以後是否要制定新的政策? 
日本是他的親近朋友,他希望日本的經濟力量維持強大(當然不能大過美國),日本的經濟力量加上美國的軍事力量,便可以鎮壓亞太。不幸的是日本的經濟力量江河日下,國際間居然有「莎喲納拉,日本」的戲語,認為日本不再成為經濟大國了。也許徹底的政治經濟改革能挽救日本,而小泉純一郎就是在日人這種期望下被推上總理寶座的,布希政府對他也同樣期望,他也勤跑美國,然而再怎樣支援美國的反恐戰爭,卻無助於經濟的復甦,布希只能感謝這個朋友,卻幫不上朋友的忙,如果只講美國如何信賴日本,兩者關係應如何再加強,但卻提不出怎樣助小泉推動改革的實際辦法,最後便只有眼睜睜看著小泉垮臺。 
他到了東京,給小泉打氣,而日本股市照跌不誤,他匆匆離去了,回到白宮,難道不檢討美國犧牲些什麼方能對日本有助,如果日本實在已無力扮一個為美國在亞太?轎的角色,美國的亞太政策是否要重新考慮一下?布希政府多的是研究日本的日本通,他們是否已束手無策了呢? 
南韓是他的盟國,金大中是南韓歷來最親美的總統,但布希對他整得很慘,當然這是基本國家和美有了牴觸,美國不希望南北韓統一,金大中卻要朝這條路走,其實南北統一也只是遙遠的目標,金大中自己也說他有生之年恐怕見不到統一,只是想讓南北之間關係正常彼此和睦相處為將來的統一奠下一個基礎而已,況且北韓也未必想在可見的將來統一,所以美國大可不必現在就憂慮,朝鮮半島的緊張緩和對美國並無不利,何必硬要把緩和弄成緊張?且不說金大中個人,對所有南韓人民來說也對不起,這難怪韓國人掀起反美情緒。 
他到漢城後不得不緩和了語氣,但基本姿態未變,此行去了等於沒有去,他難道不也應檢討朝鮮半島政策?究竟要南韓怎樣?要南韓取消陽光政策與他一齊罵北韓嗎?如果是這樣,他便必須負起朝鮮半島的「安定」責任,而不僅僅是「安全」責任而已。而安定這回事包含有民心士氣與前途希望。布希能給他們嗎?如不能,而又怕南韓逕自與北韓發展關係,那就應將四方面會談活躍起來,進行真正的和平政策,在國際妥協下,美國可能以聯合國和平軍名義長駐朝鮮半島,這難道不是一個途徑嗎? 
中國大陸不是他的朋友,但還不至於是敵人,而這正是布希必須瞭解的。他可以看到江澤民在大陸人民看不到的晚宴場合又唱歌又跳舞,就像好朋友聚會,但在大陸人民電視中可看到的記者會中卻繃緊了臉非常不自然。這是為什麼?能安排到與朱鎔基早餐會,為什麼無法與胡錦濤多談談?為什麼大陸經濟愈發展,美商投資愈多,人民生活愈改善之後,人民反美情緒反而愈增加?中共政府對台灣擺高姿態,人民並無反台情緒,政府對美是低姿態,為什麼人民反而反美? 
在清華大學的演講為的是給知識青年說教,但為什麼學生站起來指責美國制度下的校園暴力等等?江澤民等人不敢指布希忘了對十三億中國人的承諾,學生卻當面質問,布希有否想到中國人這一代如看不起美國,美國如何以自己的價值轉變中國? 
哈佛甘迺迪學院院長也是前國防部副部長奈伊在太平洋理事會演講中說了一句,美國阿富汗的軍事勝利可能為政治啟開了破綻。 
布希政府目前似乎愈認為軍事力量就是一切,只要有此力量,在國際間便可為所欲為,然而這次東亞之行,布希是否瞭解軍事並非萬能?決定打仗是不必有什麼學問的,要在國際政治上圓滿處理,卻非逞勇好戰所能為。

重演卅年前歷史布希展開破冰之旅 

在美國總統布希訪問北京的當天,卅年前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展開了歷史性的破冰之旅。促成尼克森歷史性訪問大陸,除了是尼克森個人心理主觀意向使然,從歷史結構面分析,其實是當時整個國際局勢的變更,讓美國自二次戰後一貫僵化的外交政策步入改弦易轍的關鍵時刻。
從國際權力版圖來看,中蘇關係的交惡,讓北京在五○年代中期開始,向美國傳出什望發展某種關係的間接訊息,但六○年代美國介入越戰,以及一九六六年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等其他事件,都阻止了北京與華府迅速和解。
尼克森極欲利用當時國際環境,來打破美國外交政策的桎梏,創造一個更具彈性的政策。尼克森在一九六七年發表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文章,就已表達出與當時華府政治圈不同的中國觀點。「美國的任何亞洲政策必須迫切掌握中國的現實。中國若不改變,世界不會安全,我們的目標是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引導其變革。」 
這一將中國納入國際版圖的計畫,先由其國家安全顧問吉辛格打頭陣。吉辛格的北京行計畫保密到滴水不露,並由巴基斯坦全力協助。當時吉辛格一到巴基斯坦,即以肚子痛為由,取消之後的訪問行程。然後,由隨從化裝成吉辛格在巴國繼續演戲,而在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清晨,吉辛格早已直奔北京。當時到了機場其保鑣才被告知將飛往北京。當時保鑣還問吉辛格助理說︰「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帶幾把槍?」 
在吉辛格訪問的預先鋪路下,將近四年的秘密外交折衝斡旋,在一九七二年二月廿一日,尼克森踏上了中國土地,也是戰後對於國際社會影響至鉅的事件之一。雖然尼克森在訪問北京期間與中國前總理周恩來的訪談記錄仍未解密,但從尼克森在每一場會談前已解密的筆記可以看出,尼克森與中國交往的模式,如何深深地影響之後的每任美國總統。
在釣魚台賓館與周恩來一系列會談中,越戰、蘇聯、甚至難纏的日本問題,尼克森皆一路過關斬將,唯獨台灣是最棘手的問題。歷經一番討價還價,雙方終於簽署為此後卅年中美關係定調的「上海公報」。從此「一個中國」原則成為美國處理兩岸關係的根本立場。

中美相互疑慮對方 

911美國遭受攻擊的事件使美國總統布希對日本、南韓和中國的訪問被置於在美國領導的反恐怖戰爭中,三國都同美國合作的環境下進行,但是,布希訪問的這三個國家都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讓美國擔心。
在日本的時候,布希不得不花費精力支援政治上已經搖搖擺擺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進行改革,在南韓的時候,布希同韓國總統金大中就如何處理朝鮮問題進行了"坦率的"的會談。然後,在北京,布希不得不考慮,美國是否需要這個"戰略競爭者。"
經濟學人2月22日文章說,在對中國的30小時訪問中,布希和中國領導人試圖尋求辦法加強老出問題的中美關係,但是在面對國際恐怖主義時兩國表現出來的團結和他們公開表明的發展"建設性、合作性關係"的願望並沒有能夠掩蓋雙方從人權到台灣地位等等一系列問題上的深刻分歧。
文章說,至少在公開場合中,在加強控制導彈技術擴散問題上,中國沒有作出新的承諾。而在台灣問題上,布希在拒絕排除強行幫助台灣防衛中國導彈的能力的可能。在中國看來,布希在台灣問題上的公開聲明遠沒有他的前任克林頓1998年訪問中國時的態度令北京舒服。
中國在控制導彈技術出口問題上沒有作出新的承諾暗示,中國領導人對布希的疑慮的程度,特別是對布希對台灣的軍售和發展足以削弱中國核武能力的導彈防禦系統的疑慮。
文章說,布希沒有明確公開地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和在其他問題上的政策。顯然,布希試圖避免削弱在反擊恐怖主義的戰爭中中國提供的合作。顯示布希對獲得中國的友誼的信心也沒有他的前任克林頓那?充足-克林頓曾在中國電視實況轉播的新聞會上提及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和達賴喇嘛問題,而布希只是在私下會談中提及了達賴喇嘛和梵蒂岡的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副主席胡錦濤都應邀在今年訪問中國,中美可能因此有走得更加接近的機會。但是,由於中共在秋天的16大上進行人事變得,而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有自己的政治上的打算—江澤民想呆在位子上不下來,胡錦濤急於上任,因此他們在中美關係上可能都不敢作出大膽的舉動,以防止危及自己的政治前途。

中美態度積極進展很小 

布希在北京以美國的自由、宗教信仰教訓中國人和一再提醒美國對保衛台灣的保證,他對於美國建設導彈防禦計劃沒有動搖﹐他敦促中國停止出口導彈技術。他預言民主將勝過共產主義國家。但中國領導人似乎不可能更高興了。
《紐約時報》記者駐北京記者康銳(ERIK ECKHOLM)發表的文章說﹐官方新華社對於布希三十個小時的工作訪問說是"歷史性的時刻"﹐兩國開始了"在新世紀發展建設性合作關係的新階段"。
作為共產黨宣傳部聲音的新華社發表分析說﹐江澤民主席和布希之間的會面內容豐富﹐引起世界關注。
《紐約時報》說﹐內容豐富似乎很牽強﹕儘管兩國領導人會面充滿熱情祝酒和相互表達尊重和希望﹐但沒有達成任何重要外交協議。儘管雙方多年談判和在反恐怖戰爭中的共同利益﹐兩國卻沒有達成結束中國對巴基斯坦和伊朗出口導彈技術的具體協定。
但華盛頓和北京都清楚地感覺到強調積極方面符合他們的利益。布魯金斯學院中國問題專家季北慈( Bates Gill)說﹐雙方似乎都得出結論﹐至少是現在相互爭鬥是沒有意義的。
雙方領導人並沒有粉飾他們在台灣、武器擴散和人權問題上的分歧。在得體的交流中﹐雙方都使用精心挑選的言辭堅持自己立場。但各方都認為這些具有在未來成為震撼性潛力的分歧問題是大國之間的正常交易。
對於中國來說﹐布希的批評﹐甚至在電視上推銷美國的生活方式也以糖衣包裹﹐容易吞咽。在公開場合﹐布希按對了按鈕﹐感嘆中國自從一九七五年他離開那裡之後的變化﹐說中國申辦二○○八年奧運會成功是展覽自己的最好機會。
中國正致力於建設經濟並在對全球開放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在心理層次﹐經過幾百年來的分裂和殖民壓迫﹐中國領導人和普通中國人都尋求對於他們國家作為大國的尊重。即使美國方面同意繼續舉行高峰會這種慣例都被看作勝利。
清華大學外交政策和美國政治專家楚樹龍說﹐"對於中國來說﹐這個星期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就是邀請江澤民和胡錦濤訪問美國。"江澤民將在今年秋天訪問華盛頓﹐但江的接班人胡錦濤可能今後幾個月訪問。
在友好姿態的同時﹐許多跡象顯示深層分歧並有可能爆發成為痛苦衝突。雙方領導人都使用不同的語言說明台灣問題。江澤民說﹐他很高興布希在私下會談中已經贊成一個中國原則。江澤民高度讚揚關於台灣地位的雙邊公報。
但布希反復說美國支援"和平解決"台灣問題﹐而不提"統一"。他說美國法律台灣關係法允許對台灣出售武器幫助台灣自衛。
美國官員希望同中國達成協議結束中國對巴基斯坦和伊朗出口導彈技術。但白宮官員說﹐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談判還要繼續。但沒有人公開解釋是什麼出錯。
美國官員說﹐中國沒有發表出口控制規定和敏感項目清單﹐違反了二○○○年十一月關於結束轉讓導彈技術的口頭承諾。中國官員說﹐他們堅持承諾﹐等待美國批准發射商業衛星。
美國官員經常說武器擴散是核心問題﹐如果說他們對這個星期的進展感到失望﹐他們至少沒有做出公開的嚴厲表示。

中美關係更成熟? 

大國之間的高峰會談從來不是容易的,而對於沒有實質性談判的兩個大國之間的會談來說,更加困難,因為雙方的任何舉動和言辭都可能被視為衝突的信號。因此,在美國總統布希訪問中國期間,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布希在新聞會上表示同意在一些問題上保持各自觀點,並對此沒有什?不安可能表明中美關係在走向成熟。
例如,對於布希再次表示將可能對台灣出售更加先進的武器系統,江澤民不可能感到高興,而江澤民暗示他可能不會支援美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攻擊,布希對此也可能滿意。雖然如此,布希同意同中共舉行聯席新聞會表明,布希同江澤民之間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能夠分歧。
時代周刊22日Matthew Forney文章說,江澤民試圖在中美關係上留下自己的遺產,但是,中美關係一直出問題-從海南美國間諜飛機事件,到中國竊取美國核武器機密的指控,到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使館。所有這些給中國的強硬派提供了充足的炮火,但是江澤民仍然使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緩和下來,並使同美國交流的渠道暢通。
在華盛頓,美國政府則終於沒有導致中美關係走向危機.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取消了對中美關係每年必須進行的審查。此前,每次美國方面審查中國的貿易地位和美國威脅對中國的惡劣人權記錄和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或者中國軍售問題時候,中美關係總是變得緊張。
周刊說,美國對中國的上述擔心仍然存在,而且同中國在重大問題上的分歧也沒有消失,但是雙方現在不是以那?對抗性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這給予雙方更多的彈性,例如,如果美國因為中國的人權記錄惡劣而威脅對中國進行制裁,那?WTO會談就很難進行。
時代周刊說,中美雙邊關係的日趨穩定是中國登上國際舞臺的一部分。2001年中,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中國足球隊第一次通過了預賽。對中國民眾,這些都是值得驕傲的大事,功勞也被算在江澤民為首的中共政府頭上。伴隨中國的日益增長的國際地位是外交政策日益成熟,和在同西方交往中更加自信。

布希堅守對台政策將擴大台灣對話籌碼 

布江高峰會究竟深入談了哪些議題,目前還待進一步了解,初步來看,布希北京行具有帶動美中關係展開良性互動的作用,但在台灣議題上,美方的立場則未鬆動。 
布希此行展現他一貫坦率的個性,在台灣議題上至為強調對於台灣安全的承諾。特別日前在清華大學的演說,布希反覆強調「和平解決」,而不願說出「和平統一」;布希雖談一個中國政策,但強調的是「台灣關係法」,而非中美三公報,對學生提出「三不」問題,布希也沒有回答。 
「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核心概念,不斷出現在布希此趟訪問行程的談話中,成為美方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布希也認為兩岸均不應有挑釁行為,至於所謂「挑釁」的確切意義雖須視實際狀況而定,但基本原則與底線大抵就是「台灣不獨,中國不武」。 
布希人在北京,照理來說,講話應會多所克制,但他仍多次在台灣議題上表現出針鋒相對的態度,原因之一在於,布希的政治哲學即希望坦率地就美中有歧見之處進行溝通對話。 
而對美方來說,美國也支持兩岸恢復對話以減少誤解,因為光靠美國和中國的對話,以及美國對於台灣安全的承諾,並不足以長久維持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平衡。兩岸恢復對話才能創造通往長久和平的契機,美方對於兩岸加入WTO後,經由經濟交流而產生的其他正面影響也很關注,認為經濟互動趨於緊密將可降低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布希對美國價值觀的宣揚,不僅包含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期望,也隱含美方對於民主自由台灣的支持。布希不願由他口中說出和平統一,卻反覆強調和平解決,隱含美方對於民主過程的尊重,及此一價值在兩岸融合過程中的不可忽視性。 
美國歷任政府遵循一個中國政策,惟一中政策如何操作卻有細緻的不同。前總統柯林頓先後說出「三不」、「三個支柱」,均被視為對於一中政策內涵的不斷補充。布希上任後則堅持不再提三不。 
據外交官員透露,美方此次與中共方面就布希訪中一事協商時,明確表達中方若要求美方重提三不,美方會提出第四不「NO Way」,亦即表示不會讓步。美國對台立場堅定,不僅讓台灣更有安全感及有較大生存空間,在兩岸關係上,也無形中擴大了我方與對岸對話及談判的籌碼,對台灣較為有利;但兩岸如何重啟對話,目前顯然仍有不少障礙要克服。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