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筆為時代──余紀忠》        張慧英

華僑新聞首頁

 

 

 



中時報系創辦人余紀忠先生秉持報人風骨,一生言所當言,心繫國家利益。

中時報系創辦人余紀忠辭世,報人典範,永留追念。

中時報系創辦人余紀忠生生捍衛自由民主不遺餘力,陳水扁總統在中時五十周年慶時推許余先生為民主舵手,並致贈《台灣之子》著作。

民國八十七年瓊斯盃籃賽,瓊斯盃創辦人,中華民國籃球協會榮譽理事長余紀忠先生,親自到場觀賞中韓之戰。

美國前總統布希應中國時報之邀訪台,並以「美國.太平洋盆地邊緣地區及世界秩序」為題演說,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左二)伉儷,與布希伉儷(右二)相談甚歡。

余紀忠先生對於維護言論自由與人權不遺餘力,在美麗島事件二十週年紀念座談會上,和遭到迫害的作家柏楊交換意見。

見證時代不朽的傳奇

 編者按:一代報人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與世長辭。余先生一生的事功,包羅廣泛,影響深遠。惟一直未有完整的傳記,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張慧英小姐,於今年初撰就《提筆為時代──余紀忠》一書,側寫余先生逾半世紀的辦報過程,記錄他不僅是位捍衛言論自由的報人,主張民主改革的推手,並以宏觀視野,緊緊掌握時代脈動,兼具中國心與台灣情。值茲余先生辭世,特摘錄轉載書中重要片段,既為時代見證,亦示追悼之意。 

 台北市的大理街,尋常的巷弄,尋常的忙碌中,默默佇立著一則高大的傳奇。 
 巍峨如山的,是中時報系參差起落的數棟大樓。同樣巍峨如山的,是一手創辦時報王國的大家長余紀忠。在台灣,余紀忠與時報,是同一則傳奇。 
 外界對他的認識,是中時報系的領導人,從無到有一手打造整個時報集團的傑出報業家,也是積極關心時局、深具影響力的社會領袖。員工對他的認識,是位工作一絲不苟全心投入、但也對下屬親切和藹的大家長。不過,他自認自己只是個辦報的文人,一切所言、所為、所付出、所堅持,都是一個報人理所當然應盡的職責。但他的才智、靈活、格局、魄力,卻又絕對不是一般人所當然擁有,他的成功亦然。 
如山堅毅,從無到有疾筆諍言敢向強權說不 
 其實,在一介報人的溫文風範下,他也是個鬥士,一個永遠奮戰到底、絕不低頭認輸的鬥士。他的血液中有濃厚的戰鬥因子,愈艱難的戰況,愈會激起他的鬥志;愈不可能的挑戰,愈能燃起他的生命火花。無論是對事業、對競爭敵手,還是對病魔、對人生。 
 余紀忠工作時的勤奮、執著與敬業,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形貌映照在台灣半世紀來的成長點滴中,身影貫穿於整個時代推進的軌跡,他的性格、理念、決斷與堅持,在多少歷史關口留下了印記。這一切,全不是任何財勢所能交換,持著時報這枝筆,余紀忠與時代相互書寫,讓一份偉大報紙在歷史留下永不泯滅的銘鑄,也為斯土斯民的成長茁壯,記下永久傳誦的故事。 
 關鍵的人物,當關鍵的時刻,可以產生關鍵的影響,但這樣的人物何其罕見。在時代、台灣與時報的交相互動中,余紀忠個人的諸多特質,包括他對新聞自由的堅持、對民主理念的服膺、對世界及時代變化的掌握、對民族認同的堅持及對台灣本土的關懷,均與時代的進程、台灣的發展相互呼應,在半個多世紀來的許許多多事件中,不斷在關鍵時刻發揮強大的驅動力量,而一步步累積成為歷史的軌跡。謂之為傳奇,毫無誇張。 
 回溯創辦《徵信新聞》時,余紀忠曾向讀者宣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任何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作見證,為歷史留紀錄。」往後的每一天,他都不曾或忘自己對讀者的承諾。五十年後,在編輯部看稿到深夜的余紀忠,仍然和五十年前枕著機器運轉聲入眠時一樣,為工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從滿頭青絲到白髮如霜,為時報付出一切,用整個生命來澆灌時報。 
 民國四十七年的四月,行政院祕密提請立法院修改出版法,賦予行政機關不經司法程序即可處分報刊。這是任何民主國家所不敢想像的鐵腕手段。《徵信新聞》除了表達民營報紙反對修改出版法的共同立場外,也接連發表了多篇社論,鄭重宣示余紀忠捍衛新聞自由的堅定立場。思慮周密的余紀忠不是魯莽的個人,但對於真正值得維護的理念,他也有不畏權勢的底線。在當時凝肅的白色恐怖氣氛中,這種大聲向強權說不的勇氣與意志,遠遠超過數十年後民主時代之想像。 
 在總結的一篇《出版法修正案通過感言》社論中,他強調:「忝為報人,不問環境如何,不能改變初衷,放棄言責。」「立法而有喜怒哀樂的成分存於其間,或以偏概全,或刑逾其分,是皆不足以取信於民的。」最後更沉痛地指出:「倘使執法之吏,輕重由心,予取予奪,報紙成為一定型式,報人都成為緘口金人,國無諍臣,官無諍友,民無諍言,那我們將不得不為國事前途致其慨嘆了。」 
 為了捍衛新聞自由,他如同一擎天巨樹,數十年來,為時報的記者、主筆、編輯乃至主管遮擋了不知多少的風風雨雨,讓員工可以心無罣礙地盡情發揮。不過,在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間之外,相對地,他也嚴格要求報紙的高品質,強調報導必須客觀翔實,評論必須深刻公正,才能履行時報對社會的職責,也才能真正發揮新聞自由的價值。 
 民國七十一年五月,警總決定對政論家陶百川展開圍剿。這項圖謀曝光後,高層全面封鎖新聞,禁止任何媒體進行報導。但即使壓力重若千鈞,余紀忠也毫不屈服,斷然吩咐同仁拒接施壓電話。次日的中國時報,獨家披露了文字獄吏意圖抹黑清流的陰謀,引起輿論譁然、社會震動,警總狼狽不堪,圍剿計畫也只能不了了之。 
 廣受海內外敬重的政論家柏楊,民國六十六年結束政治犯生涯後,雖然重獲自由,但處處碰壁。余紀忠拉這位老友一把,中國時報當時舉辦了一場讀者和作者的聯誼會,特別邀請了柏楊。余紀忠致詞時,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次聚會,最重要的意義是歡迎柏楊歸隊!」這便啟動了柏楊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多年後,他仍歷歷在目,為余紀忠溫暖的援手感動不已。 
如松擎天,捍衛自由三階段推動民主改革 
 見證過二十世紀的興衰起落,健步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余紀忠,既能真正了解民主的崇高價值,也對時勢有敏銳的洞見。他知道,民主、自由、人權雖然是符合全民利益的終極目標,但欲速則不達,目標的實現必須得到時代潮流與民意趨向的呼應,才能水到渠成。因此,最正確的道路,是順應時勢的節奏、按部就班地扶持民主穩健發展。 
 在審慎的步驟下,他對民主政治的推動,是分有不同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當時江山易色不久,人心惶惶,當局咸有「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悲壯覺悟。所以,那時最 
重要的,是把國家好好安頓下來,團結民心,激勵士氣,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教育民生,並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在對抗共產極權的最後據點上,台灣必須先確保生存,累積國本,才能進一步維護及開創未來。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台灣國民所得逐步增加,教育水準因民國五十七年起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提高,中產階級興起,與國外接觸交流漸形頻繁,於是他將重點放在致力於民主政治催生。 
 第三個階段,則是在蔣經國逝世之後,促成權力傳承之順利及族群和諧,並在民主改革加速推動之際,維護健全的憲政體制,力阻濫權擴權與黑金政治。 
 民主的政治氣候從來不會一夕成熟,從《徵信新聞》到《徵信新聞報》再到《中國時報》,余紀忠不斷選擇適當的機會,呼籲政府尊重民主原則,往民主之路持續邁進。民國四十九年發生了「自由中國」案,雷震被捕三天後,社論就鏗鏘有力地指出:「言論自由應受保障,凡對政府之批評責備,祇須顧及內外情勢及保持國本之一念,殆無不可言者,然若捨此而不問,則即使並無不可告人之動機,亦將生於其心,害於其事,結果徒自陷於進退維谷之地。」 
 對於動戡體制及萬年國會,余紀忠更走在時代前方,不斷藉中國時報社論,對解嚴及國會改選提出呼籲,也持續傳播民主自由人權觀念,逐漸累積成民主化日後沛然大開的能量。 
 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的美麗島事件,是開本土反對運動先河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時報詳細報導了事件過程,並於社論《請全國同胞珍惜這三十年來建設的家園》呼籲冷靜理性,安定人心。更重要的是,美麗島大審進行時,時報還以大篇幅的版面,完整披露法庭訊問及答辯的過程,以及相關被告及辯護律師侃侃而談的說辭,留下了忠實的歷史紀錄。對台灣,那是一次民主的震撼教育,甚至是許多人的民主啟蒙,而余紀忠功不可沒。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黨外人士在圓山飯店宣布組成民主進步黨,令執政當局亂了手腳。那天晚上,黨政單位通知所有媒體負責人,嚴厲要求封鎖這條新聞。所有媒體都讓步了──除了余紀忠。不論當局透過多少管道、動員那些人士前來勸說,余紀忠審度再三,終究沒有動搖。第二天,全台灣數十家媒體,獨獨只有一家報紙刊出了民進黨成立的新聞,那就是中國時報。本土政治運動揚起了旗幟,反對黨出現,台灣自此進入政黨政治的新時代。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這個由余紀忠護送達陣的新紀元。 
 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第三階段,則始自蔣經國總統逝世後。那次的權力傳承是我國民主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關鍵,在這個關鍵時刻發揮關鍵力量的,便是余紀忠。自此開始,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重點,轉向促成權力傳承之順利及族群和諧,並在民主改革加速推動之際,維護健全的憲政體制,力阻濫權擴權與黑金政治。 
 余紀忠從國家整體利益著眼,支持推舉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元月二十七日的中常會,雖然因為蔣宋美齡的反對而取消推舉代理黨主席案,但擔任輪值主席的余紀忠,仍然作出了歷史性的決定,要求積極處理此案,終至完成推舉李登輝代理黨主席。當時的李登輝,在國民黨內資歷不深、權力闕如,若不是余紀忠以推動民主為重,有智慧作出正確的決定,有視野看到必然的方向,有膽氣為眾人所不敢為,以及之後的民主進展,勢必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而且很可能令國家社會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如川沛然,浩浩正氣 為黨外請命為憲政掌舵 
 解嚴十餘年來,台灣的民主化體現於不斷摸索的憲政改革。這條路,充滿了激盪、衝突、混亂與迷惑,更少不得政壇各方爾虞我詐的權謀,以及你死我活的角力。在這團迷霧中,余紀忠有時候會扮演油門的角色,適時為憲政改革加把勁;有時候又是方向盤,將憲改導引向正確的路徑;有時候則成了煞車,對違背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的作為,嚴肅提出反對諍言。 
 對於憲政改革,余紀忠率先呼應民意趨向,支持省市長民選及總統全民直選,進而促成落實為政策方向。自民國八十五年開始,總統、副總統改為全民直接選舉,我國的民主政治,邁出了劃時代的一大步,台灣成為亞太新興民主國家,受到舉世矚目及推崇。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努力,在時代與民意的相互呼應中,獲致了豐碩的成果,永遠標誌在歷史的扉頁上。 
 但修憲的方向愈來愈偏歧,不思建立權責相副的穩健體制,卻任當權者的權謀愈來愈張狂、黑金政治吞噬民主果實。因此,在實現民主改革後,他將重點移轉至健全憲政體制,屢屢對修憲亂象及黑金政治提出針砭,希望為國家建立起一套可長可久的民主憲政體制。 
 民國八十九年的總統大選,呈現空前的緊繃態勢,陳水扁、宋楚瑜、連戰三雄鼎立,激戰得難解難分。余紀忠一再提醒同仁,務必觀照大局,注意新聞的公正平衡,對各組候選人公平對待。三月十八日,在人民的決心與勇氣中,台灣真的變天了。陳呂配贏得總統、副總統選舉,那個曾經只有余紀忠敢刊登組黨新聞的民進黨,如今終於取得政權。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台灣民主發展的輝煌成就。 
 從推動憲政改革、主張總統直選、健全憲政體制、反對擴權亂象、討伐黑金政治。乃至在政權轉移之際及之後,努力維護政局穩定及兩岸和平,長達數十年間,余紀忠順應潮流配合社會發展,分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策略,協助我國民主政治成長茁壯,縱有挫折,也從不氣餒、從不妥協,而能在混沌動盪中撥亂反正。回顧我國的憲政改革,雖然過程波折起伏,路途蜿蜒崎嶇,令社會付出了相當代價,但所幸的是,這一路的顛躓摸索中,都有余紀忠在旁全心全意的扶持。 
如風疾行,走向尖端 率先進軍網路掌握全球 
 余紀忠有許多他人難望項背的特質,尤其獨特的,是他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對時代潮流敏銳無比的掌握力。他向外聽到了整個世界,向前看到了大勢之趨。別人了解及關切的往往只是台灣裡的一小塊領域,他的世界卻無比寬廣;當別人都為茶壺裡的風暴鑽牛角尖時,他卻可以站在制高點上通盤觀察,把台灣的問題放在全球的格局中思考。他隨時接收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情勢的訊息,因此對世界局勢的判斷,往往準確得令人吃驚。 
 他曾經在美國辦了《美洲中國時報》,但雖然表現廣受好評、發行與業務皆蓬勃成長,卻因為言論自由開放,遭到國內有心人士的政治鬥爭而被迫停刊。而當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出現,全球化的時代翩然來臨時,他振翼世界的夢想,才終於等到最適合的載具。 
 民國八十四年,網際網路在全世界飛躍地成長,瀏覽器功能迅速發展,一個將改寫歷史的嶄新時代正蓄勢待發。那年的夏天,余紀忠出國旅行,沿途所見所聞所讀,都告訴他──世界正在改變、而且將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靈敏的直覺告訴他,這個潮流必將席捲全球,於是一把抓住先機,決定運用這個新的傳播管道,為全球華人提供資訊服務,藉電腦網路延續一度中斷的辦報理想。於是,短短兩個月後,中國時報全球資訊網(也就是《中時電子報》的前身)在九月間正式上網,開啟了台灣媒體進軍網路的新世紀。資訊完整、內容深入又有公信力的中時電子報,更成為海外華人最依賴的資訊管道了。 
 大多數人是模仿者,但他是創新者;大多數人是追隨者,但他是拓荒者;大多數人選擇安全的路,他選擇沒人走過的路;大多數人只看得到既有的世界,他可以想像出一個新的未來,而且有勇氣去創造。 
 在那個篳路藍縷的時代,他是第一位肯冒險投入所有資金購買彩色印報機的報人。於是,亞洲第一份彩色報紙,於民國五十七年在他的夢想中誕生。當時余紀忠曾自剖心境:「創立的經過回想起來,有時不是滋味,有時也感到不無慰藉之處。再想到數十年過去,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事,也不禁悵然若失。我也曾有一番心願,想為社會做些事。我也曾在東北接辦過國內設備最好的報紙,而今白山黑水,已成陳跡,只有在落日長煙中憑欄回想了。台灣作客,人生若寄,居然僥倖的能在一片沙礫之上,灌溉出些許綠草,人生幾何,我為什麼不以全力致意培植呢?我們曾經胼手胝足開創出一條路,我們為什麼沒有勇氣承擔一些債務,作為進一步的投資呢?如果我們已經是衰老了、疲乏了,停下了進取與改革的心,而止足於目前稍稍穩定的局面,我們必將禁不起一點劇烈的競爭而終趨於沒落。如果我們居安思危,以兢兢業業的心,行健不息的精神,自律自勉,我們又何嘗不可再多做些事呢?」 

如山堅毅,從無到有疾筆諍言敢向強權說不

 其實,在一介報人的溫文風範下,他也是個鬥士,一個永遠奮戰到底、絕不低頭認輸的鬥士。他的血液中有濃厚的戰鬥因子,愈艱難的戰況,愈會激起他的鬥志;愈不可能的挑戰,愈能燃起他的生命火花。無論是對事業、對競爭敵手,還是對病魔、對人生。 
 余紀忠工作時的勤奮、執著與敬業,少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形貌映照在台灣半世紀來的成長點滴中,身影貫穿於整個時代推進的軌跡,他的性格、理念、決斷與堅持,在多少歷史關口留下了印記。這一切,全不是任何財勢所能交換,持著時報這枝筆,余紀忠與時代相互書寫,讓一份偉大報紙在歷史留下永不泯滅的銘鑄,也為斯土斯民的成長茁壯,記下永久傳誦的故事。 
 關鍵的人物,當關鍵的時刻,可以產生關鍵的影響,但這樣的人物何其罕見。在時代、台灣與時報的交相互動中,余紀忠個人的諸多特質,包括他對新聞自由的堅持、對民主理念的服膺、對世界及時代變化的掌握、對民族認同的堅持及對台灣本土的關懷,均與時代的進程、台灣的發展相互呼應,在半個多世紀來的許許多多事件中,不斷在關鍵時刻發揮強大的驅動力量,而一步步累積成為歷史的軌跡。謂之為傳奇,毫無誇張。 
 回溯創辦《徵信新聞》時,余紀忠曾向讀者宣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任何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作見證,為歷史留紀錄。」往後的每一天,他都不曾或忘自己對讀者的承諾。五十年後,在編輯部看稿到深夜的余紀忠,仍然和五十年前枕著機器運轉聲入眠時一樣,為工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從滿頭青絲到白髮如霜,為時報付出一切,用整個生命來澆灌時報。 
 民國四十七年的四月,行政院祕密提請立法院修改出版法,賦予行政機關不經司法程序即可處分報刊。這是任何民主國家所不敢想像的鐵腕手段。《徵信新聞》除了表達民營報紙反對修改出版法的共同立場外,也接連發表了多篇社論,鄭重宣示余紀忠捍衛新聞自由的堅定立場。思慮周密的余紀忠不是魯莽的個人,但對於真正值得維護的理念,他也有不畏權勢的底線。在當時凝肅的白色恐怖氣氛中,這種大聲向強權說不的勇氣與意志,遠遠超過數十年後民主時代之想像。 
 在總結的一篇《出版法修正案通過感言》社論中,他強調:「忝為報人,不問環境如何,不能改變初衷,放棄言責。」「立法而有喜怒哀樂的成分存於其間,或以偏概全,或刑逾其分,是皆不足以取信於民的。」最後更沉痛地指出:「倘使執法之吏,輕重由心,予取予奪,報紙成為一定型式,報人都成為緘口金人,國無諍臣,官無諍友,民無諍言,那我們將不得不為國事前途致其慨嘆了。」 
 為了捍衛新聞自由,他如同一擎天巨樹,數十年來,為時報的記者、主筆、編輯乃至主管遮擋了不知多少的風風雨雨,讓員工可以心無罣礙地盡情發揮。不過,在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間之外,相對地,他也嚴格要求報紙的高品質,強調報導必須客觀翔實,評論必須深刻公正,才能履行時報對社會的職責,也才能真正發揮新聞自由的價值。 
 民國七十一年五月,警總決定對政論家陶百川展開圍剿。這項圖謀曝光後,高層全面封鎖新聞,禁止任何媒體進行報導。但即使壓力重若千鈞,余紀忠也毫不屈服,斷然吩咐同仁拒接施壓電話。次日的中國時報,獨家披露了文字獄吏意圖抹黑清流的陰謀,引起輿論譁然、社會震動,警總狼狽不堪,圍剿計畫也只能不了了之。 
 廣受海內外敬重的政論家柏楊,民國六十六年結束政治犯生涯後,雖然重獲自由,但處處碰壁。余紀忠拉這位老友一把,中國時報當時舉辦了一場讀者和作者的聯誼會,特別邀請了柏楊。余紀忠致詞時,第一句話就是:「我們這次聚會,最重要的意義是歡迎柏楊歸隊!」這便啟動了柏楊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多年後,他仍歷歷在目,為余紀忠溫暖的援手感動不已。 

如松擎天,捍衛自由三階段推動民主改革

 見證過二十世紀的興衰起落,健步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余紀忠,既能真正了解民主的崇高價值,也對時勢有敏銳的洞見。他知道,民主、自由、人權雖然是符合全民利益的終極目標,但欲速則不達,目標的實現必須得到時代潮流與民意趨向的呼應,才能水到渠成。因此,最正確的道路,是順應時勢的節奏、按部就班地扶持民主穩健發展。 
 在審慎的步驟下,他對民主政治的推動,是分有不同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當時江山易色不久,人心惶惶,當局咸有「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悲壯覺悟。所以,那時最 
重要的,是把國家好好安頓下來,團結民心,激勵士氣,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教育民生,並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在對抗共產極權的最後據點上,台灣必須先確保生存,累積國本,才能進一步維護及開創未來。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台灣國民所得逐步增加,教育水準因民國五十七年起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而提高,中產階級興起,與國外接觸交流漸形頻繁,於是他將重點放在致力於民主政治催生。 
 第三個階段,則是在蔣經國逝世之後,促成權力傳承之順利及族群和諧,並在民主改革加速推動之際,維護健全的憲政體制,力阻濫權擴權與黑金政治。 
 民主的政治氣候從來不會一夕成熟,從《徵信新聞》到《徵信新聞報》再到《中國時報》,余紀忠不斷選擇適當的機會,呼籲政府尊重民主原則,往民主之路持續邁進。民國四十九年發生了「自由中國」案,雷震被捕三天後,社論就鏗鏘有力地指出:「言論自由應受保障,凡對政府之批評責備,祇須顧及內外情勢及保持國本之一念,殆無不可言者,然若捨此而不問,則即使並無不可告人之動機,亦將生於其心,害於其事,結果徒自陷於進退維谷之地。」 
 對於動戡體制及萬年國會,余紀忠更走在時代前方,不斷藉中國時報社論,對解嚴及國會改選提出呼籲,也持續傳播民主自由人權觀念,逐漸累積成民主化日後沛然大開的能量。 
 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的美麗島事件,是開本土反對運動先河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時報詳細報導了事件過程,並於社論《請全國同胞珍惜這三十年來建設的家園》呼籲冷靜理性,安定人心。更重要的是,美麗島大審進行時,時報還以大篇幅的版面,完整披露法庭訊問及答辯的過程,以及相關被告及辯護律師侃侃而談的說辭,留下了忠實的歷史紀錄。對台灣,那是一次民主的震撼教育,甚至是許多人的民主啟蒙,而余紀忠功不可沒。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黨外人士在圓山飯店宣布組成民主進步黨,令執政當局亂了手腳。那天晚上,黨政單位通知所有媒體負責人,嚴厲要求封鎖這條新聞。所有媒體都讓步了──除了余紀忠。不論當局透過多少管道、動員那些人士前來勸說,余紀忠審度再三,終究沒有動搖。第二天,全台灣數十家媒體,獨獨只有一家報紙刊出了民進黨成立的新聞,那就是中國時報。本土政治運動揚起了旗幟,反對黨出現,台灣自此進入政黨政治的新時代。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這個由余紀忠護送達陣的新紀元。 
 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第三階段,則始自蔣經國總統逝世後。那次的權力傳承是我國民主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關鍵,在這個關鍵時刻發揮關鍵力量的,便是余紀忠。自此開始,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重點,轉向促成權力傳承之順利及族群和諧,並在民主改革加速推動之際,維護健全的憲政體制,力阻濫權擴權與黑金政治。 
 余紀忠從國家整體利益著眼,支持推舉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元月二十七日的中常會,雖然因為蔣宋美齡的反對而取消推舉代理黨主席案,但擔任輪值主席的余紀忠,仍然作出了歷史性的決定,要求積極處理此案,終至完成推舉李登輝代理黨主席。當時的李登輝,在國民黨內資歷不深、權力闕如,若不是余紀忠以推動民主為重,有智慧作出正確的決定,有視野看到必然的方向,有膽氣為眾人所不敢為,以及之後的民主進展,勢必走上另一條不同的道路,而且很可能令國家社會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如川沛然,浩浩正氣 為黨外請命為憲政掌舵

 解嚴十餘年來,台灣的民主化體現於不斷摸索的憲政改革。這條路,充滿了激盪、衝突、混亂與迷惑,更少不得政壇各方爾虞我詐的權謀,以及你死我活的角力。在這團迷霧中,余紀忠有時候會扮演油門的角色,適時為憲政改革加把勁;有時候又是方向盤,將憲改導引向正確的路徑;有時候則成了煞車,對違背國家利益與民眾福祉的作為,嚴肅提出反對諍言。 
 對於憲政改革,余紀忠率先呼應民意趨向,支持省市長民選及總統全民直選,進而促成落實為政策方向。自民國八十五年開始,總統、副總統改為全民直接選舉,我國的民主政治,邁出了劃時代的一大步,台灣成為亞太新興民主國家,受到舉世矚目及推崇。余紀忠推動民主政治的努力,在時代與民意的相互呼應中,獲致了豐碩的成果,永遠標誌在歷史的扉頁上。 
 但修憲的方向愈來愈偏歧,不思建立權責相副的穩健體制,卻任當權者的權謀愈來愈張狂、黑金政治吞噬民主果實。因此,在實現民主改革後,他將重點移轉至健全憲政體制,屢屢對修憲亂象及黑金政治提出針砭,希望為國家建立起一套可長可久的民主憲政體制。 
 民國八十九年的總統大選,呈現空前的緊繃態勢,陳水扁、宋楚瑜、連戰三雄鼎立,激戰得難解難分。余紀忠一再提醒同仁,務必觀照大局,注意新聞的公正平衡,對各組候選人公平對待。三月十八日,在人民的決心與勇氣中,台灣真的變天了。陳呂配贏得總統、副總統選舉,那個曾經只有余紀忠敢刊登組黨新聞的民進黨,如今終於取得政權。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台灣民主發展的輝煌成就。 
 從推動憲政改革、主張總統直選、健全憲政體制、反對擴權亂象、討伐黑金政治。乃至在政權轉移之際及之後,努力維護政局穩定及兩岸和平,長達數十年間,余紀忠順應潮流配合社會發展,分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策略,協助我國民主政治成長茁壯,縱有挫折,也從不氣餒、從不妥協,而能在混沌動盪中撥亂反正。回顧我國的憲政改革,雖然過程波折起伏,路途蜿蜒崎嶇,令社會付出了相當代價,但所幸的是,這一路的顛躓摸索中,都有余紀忠在旁全心全意的扶持。 

如風疾行,走向尖端 率先進軍網路掌握全球

 余紀忠有許多他人難望項背的特質,尤其獨特的,是他開闊的國際視野,以及對時代潮流敏銳無比的掌握力。他向外聽到了整個世界,向前看到了大勢之趨。別人了解及關切的往往只是台灣裡的一小塊領域,他的世界卻無比寬廣;當別人都為茶壺裡的風暴鑽牛角尖時,他卻可以站在制高點上通盤觀察,把台灣的問題放在全球的格局中思考。他隨時接收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情勢的訊息,因此對世界局勢的判斷,往往準確得令人吃驚。 
 他曾經在美國辦了《美洲中國時報》,但雖然表現廣受好評、發行與業務皆蓬勃成長,卻因為言論自由開放,遭到國內有心人士的政治鬥爭而被迫停刊。而當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出現,全球化的時代翩然來臨時,他振翼世界的夢想,才終於等到最適合的載具。 
 民國八十四年,網際網路在全世界飛躍地成長,瀏覽器功能迅速發展,一個將改寫歷史的嶄新時代正蓄勢待發。那年的夏天,余紀忠出國旅行,沿途所見所聞所讀,都告訴他──世界正在改變、而且將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改變。靈敏的直覺告訴他,這個潮流必將席捲全球,於是一把抓住先機,決定運用這個新的傳播管道,為全球華人提供資訊服務,藉電腦網路延續一度中斷的辦報理想。於是,短短兩個月後,中國時報全球資訊網(也就是《中時電子報》的前身)在九月間正式上網,開啟了台灣媒體進軍網路的新世紀。資訊完整、內容深入又有公信力的中時電子報,更成為海外華人最依賴的資訊管道了。 
 大多數人是模仿者,但他是創新者;大多數人是追隨者,但他是拓荒者;大多數人選擇安全的路,他選擇沒人走過的路;大多數人只看得到既有的世界,他可以想像出一個新的未來,而且有勇氣去創造。 
 在那個篳路藍縷的時代,他是第一位肯冒險投入所有資金購買彩色印報機的報人。於是,亞洲第一份彩色報紙,於民國五十七年在他的夢想中誕生。當時余紀忠曾自剖心境:「創立的經過回想起來,有時不是滋味,有時也感到不無慰藉之處。再想到數十年過去,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事,也不禁悵然若失。我也曾有一番心願,想為社會做些事。我也曾在東北接辦過國內設備最好的報紙,而今白山黑水,已成陳跡,只有在落日長煙中憑欄回想了。台灣作客,人生若寄,居然僥倖的能在一片沙礫之上,灌溉出些許綠草,人生幾何,我為什麼不以全力致意培植呢?我們曾經胼手胝足開創出一條路,我們為什麼沒有勇氣承擔一些債務,作為進一步的投資呢?如果我們已經是衰老了、疲乏了,停下了進取與改革的心,而止足於目前稍稍穩定的局面,我們必將禁不起一點劇烈的競爭而終趨於沒落。如果我們居安思危,以兢兢業業的心,行健不息的精神,自律自勉,我們又何嘗不可再多做些事呢?」 

華僑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