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存在信心危機﹖

【本報訊】在香港最近舉行的一次“新時代”聚會活動上﹐公司主管穿上紅色T恤衫談論要給香港注入活力。四月三十日的活動是一批大公司發起香港恢復活力、“重建港人信心”的一部份。
英國金融時報說﹐香港正在遭受信心危機﹐部份原因是四年來的第二次經濟下降﹐部份原因是五年前開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失業率最近高達百分之七。當地一家時裝店最近開始出售印有“珍惜生命”的T恤衫﹐試圖遏制最近幾個月的自殺潮。
的確﹐悲觀主義已經像經濟前景一樣失控。去年的下降雖然非常溫和﹐算不上衰退﹐國內總產值持平沒有下降。香港仍然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城市﹐人均收入二萬四千美元。
這個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是全球第九大貿易經濟。它的中小公司通過中國南方的離岸工廠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手袋、玩具、鐘錶、計算器等產品出口商。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廠應當成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受益者。香港將首先感受到全球經濟的恢復。
心理分析專家說﹐經濟下降時﹐香港人之所以情緒變化那麼大是因為港人比倫敦和紐約人更沈迷於工作。當獎金減少和資產價值下降的時候﹐他們可以依賴的東西更少。
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Alan Siu說﹐自一九九七年房地產價格已經下降百分之六十﹐資產價值下降放開了“綠眼魔鬼”。
那些房地產價值已經低於抵押貸款的中產階級要求幫助他們解決負資產問題。
香港也在遭受嫉妒鄰居症。上海大批興建摩天大樓和高速公路正在把它變成未來的金融中心﹐至少是經常被說成未來的金融中心。由於上海目前還沒有執行合同的法庭和自由兌換的貨幣等商業中心的基本條件﹐它目前的發展就更令人注目。另外自一九九七年﹐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等全球投資銀行已經在香港增加人手一倍。
形象代表一切。這個星期﹐財富雜誌發表封面文章“誰需要香港﹖”該篇封面故事,一開首即以過去港人排隊是爭購樓花,但今年初卻是排隊到大陸公司的招聘會求職,這種港人向北望的奇怪現象,與自四九年皆是大陸人闖來香港的情況截然不同,該雜誌認為令香港出現病態的原因,並不是回歸後的政治大變動引致,而是因為經濟問題。 
據新華社報導﹐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三日晚對《財富》雜志一篇有關香港的文章作出回應說,《財富》雜志在七年前預言“香港已死”,但過去發生的事見証了《財富》的論點完全言過其實。
這位發言人在回應傳媒查詢時說:《財富》雜志現在卷土重來,問“誰要香港?”事實上明顯不過,跨國公司已用他們的資金投下信任票,在港開展事業。現時有超過三千二百家公司在港設有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數目較一九九八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同樣地,數以萬計在一九九七年前移居海外的前香港居民,亦以實際行動表態,回流香港。
金融時報說﹐奧美廣告(Ogilvy & Mather)亞太業務董事長Miles Young過去就聽說過類似說法。八十年代初期﹐所有人都看淡紐約﹐引起類似的“我愛紐約”運動。“紐約被看作沒有希望的例子。今天香港出現我們要輸給上海和要被珠江三角洲吸收的情緒。” 
這個星期發起多媒體提昇香港的運動效果還有待觀察。面對這次運動的口號之一“路上坎坷﹐超越它”﹐一名年輕會計師說﹐“那是什麼意思﹖好象教堂外的某些東西。” 
令香港高興的是﹐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已經開始溫和復甦﹔三月出口一年來首次增長﹐香港股票市場三日上昇百分之三點三六。對於一個所有人都關心當地經濟狀況的城市來說﹐也許那才是它需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