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能為何台灣不能?

陳一新

烏克蘭大選爭議持續發酵,在冰天雪地中抗爭的數十萬群眾堅持下,歐美紛紛表態,烏克蘭司法單位也阻止中選會公佈大選結果,最後會如何落幕備受全球矚目,而由遙遠的烏克蘭看臺灣,除了槍擊案外,大選期間發生的弊端多所雷同,但台灣的反對黨相對自製許多,這到底是無能,或民主作風,包括在領導人的品質,國民性格,乃至於民主政治的彰顯,都有讓人比較及深思之處。

烏克蘭面臨的危機,除了因重要的戰略位置導致美俄角力外,主要是反對黨敢於對大選弊端提出挑戰,不願接受黑箱作業式的敗選結果,同時利用群眾上街抗爭的同時,適時引入外援作為翻盤的重要支柱。不管結果如何,引進美俄歐等國際勢力當靠山的烏克蘭大選爭議,已面臨國內東西對抗,甚至分裂的情勢。

相較於烏克蘭的大選弊端及爭議,烏克蘭在野所展現的持續性抗爭能量,讓美歐有時間及機會作出反應,但在台灣,美國也不是沒有給過反對陣營機會,但是當群眾上街抗議大選不公時,台灣的反對黨卻選擇自我節制,不但自行解散,甚至對於造成交通不便及噪音,都對市民表達道歉。

是非對錯見仁見智,但由烏克蘭的身上,卻呈現不少尖銳性的對比,烏克蘭施行民主比台灣晚了不少年,但縱觀烏克蘭在這次大選爭議中展現的民主品質,卻遠非台灣被扭曲的民主法治所能比評,這尤其表現在法院的獨立及公正性,而選民對於執政當局不公不義的舞弊,敢於上街,不憚流血的表現,與台灣民眾更有顯著不同。

國民黨執政時,沒有讓國家機器有足夠的中立,公正機會,如今下野了,反讓執政黨以這套行政工具給套在身上...

中國時報十一月二十九日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