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像美國還是烏克蘭?

郭崇倫

台灣的民主發展,雖然有本土特色,但並不是獨特的,其他國家平行軌跡,可以參照,美國與烏克蘭是近來被提及最多的。

有人把已連任兩屆的民進黨政府,比喻成柯林頓時代執政的民主黨,為了執政勝選,模糊原本堅持的左翼立場,疏離了原來樁腳的草根團體,未來若要長期執政,有必要重新開展有組織、有理念的社會運動。

但是更多人悲觀的將國民黨,比為二零零四年敗選後的民主黨,不僅失去了總統與行政資源,地方基盤也逐漸流失,套句白宮國師羅夫的話:要把他們(在美國指民主黨、在台灣指國民黨)放逐到政治荒原裡幾十年,不得超生,民進黨就此長期執政。

哪種比喻是對的?可能都看到了部分真相,但都沒有顯示整體的趨勢。

布希的當選不是靠中間路線,而是靠挖掘出真正意識形態頑強的基督教選民,換句話說,布希第一任的新保守主義政策,不僅沒有因為空前激烈的選戰而淡化轉變,反而因為確認自己基本教義派選民是「根本」,第二任保守傾向更強化了,從這點來看,民進黨反倒像現在的共和黨。

遭遇到空前危機的民主黨,目前兩條路線現正進行大辯論,一是強調堅持民主黨真正的左翼意識形態,來對抗布希的極端右翼,二則認為應該要回到柯林頓的新中間,在傳統民主黨思維中,雜揉入共和黨的主張,好讓更多選民可以認同,反諷的是,贊成柯林頓路線的人,反而認為他的太太希拉蕊太過分極端,不是適合的總統候選人,這個路線之爭乍聽起來,與泛藍內部竟有幾分相似。

但是看在台灣人眼中,真正驚心動魄的則是烏克蘭的選舉爭議。

許多類似今年三月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情況,每天出現在基輔市中心,已經無須重複,譬如廣場上聚集憤怒的群眾、國際認可在選舉爭議中的作用,族群分裂的加深。

但是烏克蘭政局的互動,有幾個關鍵,不禁讓人猜想,如果換成是台灣的話,會是怎樣?

其一,反對黨國會議員自行集會,決議選舉結果無效,在總統職位有爭議時,這是民意的展現,也是最有正當性的機構;三二○當時,泛藍還掌握國會多數,如果自行召開立院臨時會,通過選舉結果無效的決議呢?

其二,烏克蘭國防部長發表聲明,表示沒有調動任何部隊,而且也不打算升高警戒狀態,外界解讀為軍隊中立化,總統庫奇馬一度曾威脅如果反對派引發騷亂,將動用武力維持秩序,但大家知道軍隊不會介入;如果台灣國防部長湯曜明當時不是稱病住院,而是出來公開表示軍隊服從憲法,在選舉沒有確定結果前,維持中立,結果會怎樣呢?

其三,烏克蘭中央選委會雖然宣佈選舉計票結果,但反對派緊急要求最高法院制止中央選委會宣佈當選人,而最高法院也馬上審理,糾紛進入法律爭訟階段;如果泛藍提高訴訟層級,不在高院糾纏,直接向大法官會議提起憲法爭訟官司,制止中選會宣佈當選人,結果會有不同嗎?

中國時報十一月三十日

返回頁首